改朝換代之際,為國殉節的事跡往往為后人所津津樂道,比如“宋末三杰”張世杰、陸秀夫與文天祥,還有明末堅守揚州的史可法。
那到了辛亥革命爆發,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行將覆亡時,還有沒有為清朝殉節的呢?
也有,比如鎮江副都統愛新覺羅·載穆,康熙皇帝十四子胤禵五世孫,當革命來臨時,他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一場戰禍。
有真殉節的,也有“假殉節”的,比如武昌起義爆發地——湖北按察使馬吉樟,他的“殉節”過程就頗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話說1911年10月10日夜,駐守武昌的湖北新軍打響起義第一槍,湖北級別最高的官員湖廣總督瑞澂面對新軍的攻勢,打破總督府衙后墻,從長江坐船逃走。
面對洶涌的革命形勢,湖北按察使馬吉樟卻不躲、不藏、不走、不跑,不僅自己不走,也不許家人動一步,反而恭恭敬敬穿上朝服、掛上朝珠,手抱大印,一本正經地端坐于臬司衙門大堂之上,只等革命黨人一到,便一死了之,以身殉國。
剛開始,馬大人身邊還有一眾衙役隨從陪著他,可不一會,一個個卻都腳底抹油遛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革命黨人連個影都沒有,反倒是衙門口聚集了不少看熱鬧的群眾,他們或許在納悶,平時守衛森嚴的臬司衙門今天怎么大門大開、只剩一人坐于堂上,大家像看猴子表演似的看著大堂上的馬大人。馬大人開始不自在了,開始慌了,劇情并沒有按照自己預設的劇本往下演,革命黨人壓根沒來,他們全然忘了還有臬司衙門的存在,因為這個衙門要錢沒有、要槍沒有、要兵更沒有,實在是引不起他們的注意。
正在此時,等在后堂的馬大人的大小老婆們走了出來,她們先前聽了老公的話等在后堂不許走,卻不知為了什么,只是等在后堂時間久了,發現前廳毫無動靜,這才走出來看個究竟,當看到馬大人一本正經地坐在堂上,還手握大印,堂下卻空無一人,門口還聚集了不少指指點點的群眾,大小老婆們也不禁啞然失笑。
可笑歸笑,大小老婆們眼瞅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總不能真把革命黨等來了,那到時候再走可真就來不及了,于是他們一擁而上,強行架起馬大人就往后堂走。或許,馬大人邊走還邊嘀咕,革命黨都去哪了?
一回到后堂,眾老婆們七手八腳扒下馬大人的官服,換上便服,收拾金銀細軟,趁亂溜出了武昌城,果真應了那句:
“我本欲殉節,奈何妻妾不從也!”
或許,馬大人原本是真的想為國殉節的,可這決心卻沒那么堅定,再加上一個人在大堂上端坐久了,心里就開始有點怯了,決心有點動搖了,所以妻妾們的一哄而上,反而給了他一個臺階下。
雖然沒為“舊朝”殉節成功,可辛亥后,馬吉樟卻在“新朝”謀得了個一官半職,先后擔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等職位,直至20年后的1931年才壽終正寢,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