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周的主題是“權威期待的力量”,今天咱們來聊聊“怎樣做一個積極的權威”。
也就是說,當你處在權威的位置上,而你又想帶給別人積極的影響,該怎么做呢?
先給你分享一個故事。
還記得我們昨天說過的羅森塔爾效應嗎?也就是,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
我們廣州工作室的一位老師,就是這個效應的實踐者。
二十多年前她兒子出生,雖然她當時并不知道羅森塔爾這個概念,但她對兒子的教育卻在無形中印證了這個概念。
當時的她覺得,自己丈夫很愛批評人,而她雖然在言語上喜歡夸獎別人,但內心還里是比較苛刻的。
這樣的情況讓她擔心,兒子會在他們兩人這里得到太多的批評和不認可。
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如果能找到一個由衷喜歡她兒子的保姆呢?
后來,她果真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保姆。
保姆打心眼里喜歡她兒子,見到小家伙就眉開眼笑,開心得不得了。
雖然保姆沒多少文化,但她的這份喜歡和滿滿的開心,給她兒子帶來了非常好的影響。
而這個,可以說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收獲的寶貴禮物。
果然,在這樣的積極影響下,他的兒子非常優秀,剛從清華大學畢業,接著就去了美國最好的學府讀研究生。
通過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為一個能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的權威,發出一些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實際上,我的父母對我的積極期待,是我的一個重擔,我花了很多年才完整看到這一點。
所以,比積極的期待好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命運最好的饋贈。
通過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為一個能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的權威,發出一些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不算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實際上,我的父母對我的積極期待,是我的一個重擔,我花了很多年才完整看到這一點。
所以,比積極的期待好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命運最好的饋贈。
這是因為,
雖然你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潛意識里卻給他傳遞了負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觀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的。
但每當孩子悲觀的時候,父親就會說,你怎么這么悲觀,你為什么不能樂觀一點呢?
這種意識層面的期待,可能會有作用,但遠遠不如潛意識層面的負面期待影響大。
對孩子來說,他發現自己總是在悲觀的時候被父親注意到,而且父親總是在貶低他。
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歡的,我是差勁的,于是就很難樂觀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類似的邏輯:
他們很少會真正地鼓勵和認可孩子,
他們只是在批評孩子不卓越,
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逼迫孩子變得卓越。
其中的多數人會失敗,而另外少數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
孩子真的在外在標準上變得卓越了,但內心深處卻會無比自卑。
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向他們扔過來的期待還是“你怎么這么差勁”。
所以中國父母集體制造了這么一個稱呼——「別人家的孩子」。
好像真存在一個永遠比自家孩子更優秀、更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父母們都沒有覺知到,這是一種維護自己自戀的行為。
他們在打擊孩子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感覺:
看吧,你不如我。
我本來應該生出更優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
而你,真差勁!
你可以想象,當父母用這種方式維護自戀時,代價是昂貴的。
再來看看另外一句話: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很多人在生活中會說出這句話,常常用來形容人性的殘酷。
不過,“得到”的朋友應該會對這句話有不一樣的理解。
因為在“得到”上講商業和經濟的老師太多了,我想大家應該早就知道這句話是多么合理了。
的確,如果你真心是為了利益去做事,你的行為會合理很多。
譬如作為一個企業家或管理層,你就知道,應該好好使用羅森塔爾效應,對你的員工發出積極的期待。
如果你發現自己就是做不到這一點,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
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還是在追求自戀。
記得在2003年,我曾經在天涯雜談上和一個做物流的小老板論戰。
當時,他寫了一篇長文章,名字叫《我為什么不招應屆大學畢業生》,列了十幾個理由,講他招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有多么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