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釜山行》,我搜了一下豆瓣,發現它的評分只是勉強維持在8,有點驚訝,翻閱之后發現,不同喜好的人還真是褒貶不一,不過這部電影還是滿對我的胃口,所以在此簡單點評一下~
首先整部劇的節奏是很明顯的好萊塢模式的走調,每個時間段的情節有幾次轉折幾次起伏都是一板一眼,條條框框。雖然它很模板化,但也絲毫不能影響其在劇情上的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畢竟好萊塢延續了這么多年的經典走調,說白了就是為了滿足一個觀影感受——爽!因為劇情不拖沓不臃腫,有進展有起伏,所以看的很爽,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這就夠了。
很多人覺得它各種邏輯上有硬傷,或者人物個性也標簽之類的,其實這幾乎是類似美國商業大片的通病,我們并不否認,但只要不是太弱智和過火,我也并不覺得它有多重要,因為一部電影如果能夠讓人代入感很強的話,人們在觀影時也就不會也沒時間考慮太多,就算看完之后回味會發現有bug,頂多也就一笑而過,畢竟設定這種東西,你接受了,這部片子就好,你說你要是死活不肯接受,其實也就沒啥可看的了,看日漫的同學肯定都懂。而且過于精密和現實的邏輯解釋,反而會讓人產生疲憊生硬的觀感,又不是什么科普片。
再者要提一下的是這部電影的敘述模式,這部電影以及很多商業電影其實都是人物服務劇情的模式,也就是已知的劇情推動人物的行動,而不是人物的行動引導未知的劇情。這在小說或者編劇中是兩種不同的手法,并不能說一定誰優誰劣。還是拿日漫來舉例,大多數的日漫人物都是標簽,也都是走的人物服務劇情的模式,但這并不影響作品的優秀,也是因為作者能夠在劇情的敘述、內容、主題上大做文章。至于有人提到《權利的游戲》,我覺得沒什么可比性,本身想走這種人物引導劇情模式就是要有門檻的,大量的篇幅和并不固定的靈活的主題都是必須的條件,對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快餐式喪尸電影要求這么夸張根本不可理喻。
屏蔽掉那些苛責的要求,整部電影還是可圈可點的。性格、地位多樣的人物組成,緊湊的劇情,出色的演技,以及不錯的人性主題,這些都是加分點,小女孩兒的幾次歌聲也是一條別致的線索,從誤解到釋然到拯救,女孩兒最后的歌聲不僅僅挽回了她們的生命也讓整部電影壓抑絕望的氛圍透出了些許光亮。而人物角色的一些性格行為上的反轉也安排的比較巧妙,例如我最喜歡的一個橋段是那個時髦老太太開門的場景,從以為親人離去的漠然到重見親人的欣喜再到最后徹底失去的絕望,當眾人的自私和冷漠將她包圍的時候,憤怒和絕望最終將她一步步逼向了崩潰,可以說這段情感的爆發和劇情上的小高潮還是非常很耐人尋味的。此外。夫婦、小情侶以及父女的劇情橋段也很多一些不錯的閃光點,眾人基于喪尸的弱點斗智斗勇也頗為有趣,這些我就不一一舉出來了。
關于電影的槽點,我比較想吐槽的就是,那個乞丐,一直跟拖油瓶一樣跟在主角的身后,搞得大家都以為他要鬧出一個大新聞,我甚至都YY了他有解藥之類的了,最后才發現編劇只是單純想湊齊「老幼病殘孕」而已,這種無法對劇情起到獨特的推動作用或者是對主題有所升華的角色真是極大的敗筆。再說說那個充當反派領頭羊的男人,編劇在他臨死前安排了一段心聲,目的估計是想強行洗白,但效果明顯不好。本身來說,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揭露人性,生死之際,沒有什么絕對的善惡,大難臨頭各自飛是人的本能,換做是你處于那個場景,你也不見得就大公無私,這才是電影應該表達出來的東西,真實而殘酷。但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產生這樣的感覺,除了主角的人以外全部幾乎都被貼上了自私和反派的標簽,觀眾看得過程中都巴不得他們趕快死掉,全部都站在了主角這邊,產生了自己是站在正義的這邊的錯覺。這種單一的代入感可以說是讓電影的主旨表達顯得單薄片面了。如果能給那些群眾和所謂的反派加上恰當的故事和心聲,而不是單純的把他們當成陪襯和炮灰,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不站隊列,形成換位思考,不再產生單純的憎惡和喜愛,這不電影在主題上應該也就能更上一層了。
總的來說,我還是非常安利大家去看著部電影,尤其是那些被《甲鐵城》侮辱了智商的朋友們,同樣是列車和喪尸,之間的差距大概就是《盜墓筆記》原著和電視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