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林自助游
——鄉村情懷回歸系列之“田野考察”
火山
和銀林的緣分,來自一個高中同學,他就在銀林村內。目前他從事專營店的策劃和運籌,也做一些高端營銷的事。而真正去銀林是李清水引去的,他有心返鄉,所以順便去考察一下那里的環境及布置。
清水那時還在廣州,在一個倉庫內做管理的工作,我們幾個文學友偷偷叫他托布大師。一個文學命脈有其自身清晰的人,竟然如此靈活存在,何須問汪峰的“我該如何存在!”?認定他對文學命脈清晰,是基于他的一些作品,一些文章、現代詩,反正感覺到生命的張力和吶喊,甚至是呼喊吧。現在清水的鄉間小院成形了,也有一些輔助的線路存在。
那次我和他一家直奔銀林的生態農場,在農場我見到皮膚黝黑的農場主郭銳先生,他看起來像地道的農民,想不到竟然是華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系的人士。他的農場運營那時才剛剛有起色,數年過去他依然保留相對獨立和兼容的態勢。周六,我打算再次溜達,只是借著近來有小車代步,再次自行一番而已。對于鄉村有莫名的熟悉與眷戀,這是我自認自載的地方?來到時,已經少了養殖的場所,天空與池塘、菜地,似乎更加的明凈。郭銳說,養殖的已經搬去佛岡,這里不給養殖了。見到他時,實際也是偶遇,發微信不見他回;在一個草地上反而見到他在修理一個小型的挖掘機,同行的部分少年歡欣雀躍;郭銳竟然隨和得允許他們爬上去摸這摸那,甚至搖晃著機械的手柄。我遠遠警戒他們,搖晃注意用力,動這些機械之前最好先問過主人家!郭銳在旁笑笑,反正不要搖得出問題就好。兵在外,將令有所不受;少年就是好,可以偶爾瘋狂一下。在腦海里,田野記憶好像遠遠深于讀書的知識框架,隨之而動吧。有機餐只是告訴郭銳大嫂說,來了多少人,菜式委托她來定,差不多埋單時,叫一少年隊員去詢問,竟然花費了三百多,看來下次盡量吃素好了,滿桌子的剩菜有點心疼啊。
來郭銳的有機農場前,我們去過秋秋的“寒舍”,寒舍也在隔壁,實際就像清水的良口磻溪農家小院,只不過這里文青氣息重一些,清水那里恬靜的農家居所,適合小雅聚、小民宿。寒舍的墻壁有些名言段子,有梭羅、甘地、《清貧思想》的摘錄,怪不得晚上時寒舍能引來沃土工坊的人士來這邊小住;這些有機農耕人士勞作完畢,夜間還開了一個農耕學堂。天然對有機耕作人士佩服,于是也選擇來旁聽,譚先生等人去過泰國參與有機農耕十一天,他們把那邊的見聞整理成系列的PPT,生態責任社區建設他們已經展開,并且非常有系統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一些有質量的鼎力支持。
原來我們在生態建設方面已經丟荒很久,重新需要啟動系列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權利和義務的問題,而是必須這樣才能讓人類綿延著。文化迷霧還是實在落地,這些生活、生命的機理足夠讓我們走訪一輩子呢。
偶爾文字記錄我們走過的路,給自身一個個啟迪,或者能夠帶來一些風動——生命原來如斯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