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者語:
在人生大不同會館里采訪創始人陳瑜,我們都穿著深紅的寬松長裙,兩束光打在我們身上,在舞臺前,我有一秒鐘差點以為我們正在說戲。
人生大不同到底是什么?它是申江服務導報孕育出來的一個項目,在微信平臺的介紹上,寫的是:公益發展中心。進入界面里,有三個大的板塊:活動、課程、慈善。
陳瑜就手捧著一杯溫水,用平緩的語速,細細道來大不同的金字塔板塊結構。
有一些課程是你我都會怦然心動的,比如大不同即興舞蹈工作坊,比如大師級京劇啟蒙課;
有一些講座是你我都會熱血沸騰的,比如時尚女魔頭講述她的人生盛宴,比如聽格萊美得主談莫扎特的傳奇人生;
有一些公益是你我都會熱忱參與的,比如寶貝伴讀計劃,比如服務住院的病重患兒。
……
這些無論是活動,課程或是慈善的背后,都有一個清晰的受眾認知:哇哦,文藝范兒的不同。這就是大不同的定位:文化教育類的公益平臺,讓年輕人實現自己多元人生的平臺,讓他們“發現自己,成為自己”。
在訪談結束后的一周里,大不同獲得了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頒發的第二屆中國青年公益創業大賽銀獎,及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項目獎。祝賀。
陳瑜在說這些規劃的時候,情感是復雜而細膩的,包含了她作為記者對于新聞理想的初心與堅持,包含了作為一個文藝女青年的感性和熱情,包含了作為一個創始人對于生意的理性與對于模式的探索。
采訪結束,我們倆就坐在會館舞臺的邊上,托著腮幫,微笑合影,像回到少年時。
在我的眼里,陳瑜,就是一杯產自危地馬拉阿蒂特蘭湖,采用水洗方式處理的藍湖咖啡,溫和的調性,始終如一的文藝卻堅韌如初。
嘉賓介紹
訪談全文
天媽Rachel:大家好,今天的頭腦咖啡訪談的是人生大不同的創始人陳瑜,人生大不同是申江服務導報孕育出來的一個非盈利性機構。那么人生大不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它的不同在哪里?
陳瑜:人生大不同的是一個文化類的公益機構,我們希望年輕人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發展自己的興趣,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從而實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的口號是:發現自己,成為自己。我們也希望每個年輕人能夠活出自己的樣子。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辦這個活動的初衷。
天媽Rachel:所以你覺得人生大不同是一個教育類的,還是文化交流類的平臺呢?
陳瑜:我們把它定義為文化教育類的公益平臺,是讓年輕人實現自己多元人生的平臺。我們緊扣了文化和教育兩個部分,因為我們相信文化和教育對于人是有塑造的功能的。
天媽Rachel:進一步我們來看,因為教育本身是要去改變人的行為的,所以你覺得在做文化教育類的平臺,它的難點在哪里?
陳瑜:其實人生大不同初創于2011年,在最初我們并沒有想好整個的圖景會是什么樣,所以整個流程也是在不斷摸索形成的。就現在的人生大不同一共有4個金字塔版塊。
第一級是大不同演講,每3-4個月會邀請名人來做1000-2000人的大型公益演講會。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層次多態的人生給年輕人一個樣本,讓他們能夠追尋內心的所愛去創造自己的奮斗方式,這是一個比較行之有效的路徑;
△林奕華
第二級是大不同會館,因為單純做演講,只能給大家一個當下的激勵,但一轉身可能還是一成不變,所以希望有一個落地的平臺讓大家更進一步。所以在大不同會館,一年會舉辦50-60場不同門類的講座,我們會邀請專業人士分享他在這一行業里的專業內容,那么年輕人就可以在大不同會館去尋找自己的興趣,能更深入地了解;
第三級是大不同學院,因為50-60場演講的門類是不一樣的,可能你只對某一類感興趣,那你就可以在大不同學院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第四級是大不同共創坊,在學院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學員,學完之后可以進行共同創作。比如:學院里有戲劇課,那么共創坊就會有大不同劇社;學院里有舞蹈課,共創坊就會有大不同舞團。不同的門類就會引發不同的社群組織,而且這樣的一些年輕人回過來還可以在大不同的各個層面去浸潤。
共創坊近兩年也有自己的成果,比如:劇社連續兩年受邀參加了烏鎮戲劇節的演出,深圳藝穗節的演出。今年大不同舞團的原創劇目叫《回煞》,一群素人演員還有一些主創團隊結合起來受邀參加了國際藝術節的演出。這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本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因為他們原來可能是銷售、培訓師等等,但你來到了大不同,你的人生就多了很多可能性。這也是我們特別樂意看到的。
△大不同舞團的原創劇目《回煞》
天媽Rachel:所以這四個金字塔版塊,一層一層遞進,給了年輕人更多可能性。那在這四個層級它的粉絲結構是怎樣的呢?
陳瑜:我們是一個漏斗形的結構,在大不同演講版塊是人數最多的,因為有名人效應的原因會吸引來很多受眾。比如:王偉忠的創意課,當時是公益免費的講座,門口有20多個黃牛在賣票,吸引來了大量粉絲。然后這些粉絲會進入大不同的會館來進行進一步的了解,然后愿意為此掏錢掏時間來學習的會進入到大不同學院,也就是我們的核心粉絲群。等進入到共創坊,就是我們攜手共進的伙伴了。所以這是一個由外圍到核心的圈層組織。
△王偉忠的創意課
天媽Rachel:所以受眾層是一個由外圍到核心的圈層組織,那你剛才有講到大不同學院,這個學院的內容架構是怎樣的?
陳瑜:目前大不同學院有6大版塊:戲劇、音樂、舞蹈、影像、設計、親子教育。為什么會發展親子教育呢?因為我們在做小樣本調查時發現平均受眾年齡是31歲,也就是很多人是小爸小媽的階段。因為我們這一輩人其實在職業選擇上走了很多彎路,我們希望可以在親子教育這個版塊,將人生大不同的理念透過這一年齡段的爸爸媽媽植根到下一代的心眼里,讓小孩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有選擇人生的權利的,同時讓這些年輕的爸爸媽媽賦予孩子這一自由的空間,所以親子教育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門類。
而前面5個版塊的選擇是基于兩點,一是這些版塊是年輕人涉獵,感興趣學習的,二是我們機構有能力找到相應的好的老師。所以目前大不同學院的課程是這6個版塊。
天媽Rachel:我們知道人生大不同是申江服務導報孕育出來的項目,申報也是報業集團的一部分,現在傳統媒體都在面臨轉型,所以你覺得大不同這個項目和轉型之間有什么關聯嗎?
陳瑜:我在申江服務導報已經工作十多年了,從一個紙媒人的角度來說,其實我們一直有一個困惑,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讀者是什么樣子,以及我們的產品是不是受大家歡迎。所以依舊處于傳統的1.0信息傳播的路徑。
但是在大不同,過去5年中,我們每一次活動都能實打實地了解到它的效應,知道受眾會不會喜歡。所以我們能夠真正覆蓋到我們想要影響的人群,也因為有這樣的產品,而集結到了一群理念和價值觀一致的人群組成了一個社群。這個社群是在報紙這樣的平臺很難做到的,而且符合了現在信息傳播和消費傳遞的趨勢。那么在報紙平臺,除了報紙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產品系列。但是在大不同,我們有全年那么多的活動,有自己的課程,可以出品自己的舞劇或者話劇,可以做自己的衍生品,未來還會有自己的電臺和視頻頻道等,這樣產品系列的多樣性就被打開了。所以這也是我覺得未來報業可以去轉型學習的路徑。
天媽Rachel:所以是傳統的需要朝更多元化的去探索,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從人生大不同創立之初到今天,你的愿景和使命已經實現了多少?到未來,你還有多少是可以去努力的?
陳瑜:在創立人生大不同之初,我有一個非常深切的感受,因為我在申江服務導報接觸到的都是年輕人,很多人已經在工作了,或者要考大學,但是他們還在問他們應該考什么專業,去找什么樣的工作,通常我會反問:你想考什么專業?你想做什么工作?很多時候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然后我會追問:你喜歡什么專業?喜歡什么工作?但答案依舊是:不知道。這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經歷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卻把自己的興趣學丟了。而且無數的人生樣本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才是有光芒和創造性的,他才是幸福和快樂的。所以人生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價值觀,并不是你有多少錢,有多高的社會地位,有怎樣的位高權重,而是每個人應該問問自己是誰,希望以怎樣的方式度過一生。其實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大不同是我們很愿意去倡導的理念。
天媽Rachel: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大不同更像是一個教育者和啟迪者的角色,那么在選擇學院課程、甄選老師的時候,你們是怎么去選擇并構建整個課程和教師體系的呢?
陳瑜:首先從教育門類選擇來說,它一定是能激發大家潛能,能去認識自己的手段。無論是戲劇、舞蹈還是其它,它都是一個你去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和渠道,你透過它可以去創作和表達,這是我們選擇門類的起始點。整個大不同學院的目標是啟蒙而不是灌輸,我們希望能夠去探索無窮可能,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我們希望是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這三點是我們構成大不同學院的基石,也是在這個基石上,我們會去尋求不同的老師。
現在大不同學院的老師比較多的來自于香港,臺灣還有少數民族。這和我們大陸的老師真的不一樣,因為我們體系出來都是慣有標準答案的。其實要讓一個老師成為一個啟蒙者,要比一個老師告訴你一個標準答案難很多。所以找老師我們是非常慎重的。通常我們會和成熟的機構合作,比如戲劇這塊,我們是和臺灣果陀劇場合作的,他們在臺灣有接近30余年的經驗,是在臺灣培訓素人演員的,所以那里的老師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系統了。今天我們的表演班已經第9期了。
還有我們和老師個人合作的,會讓老師先進入金字塔的第二層級大不同會館進行一次公眾的講座,在這里面去評估老師的理念和教學方式是否與我們需要的契合,受眾是否對他的教學方式認可。經過這樣的磨合之后,再來選擇是否進入到學院層級。所以我們在選老師這塊是很處女座的。也因為如此,上過大不同課程的學員都覺得像鴉片上癮,上完基礎上進階,還會跨領域去上課。但其實這些課程之間并不是壁壘森嚴的,可能你上了舞蹈課,再去上戲劇課就會有所觸動。所以這是讓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打開不同渠道的方式。
天媽Rachel:回顧這幾年你們做過的課程,哪幾門是最受大家歡迎的呢?
陳瑜:我們做的比較早和完整的還是戲劇和舞蹈。其實很多學員都是文藝青年,早年在學校的劇社也學習歷練過。每個人心里都會有自己表達和創作的沖動,大不同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你去實踐。大不同除了有戲劇課,在大不同會館每年也有和戲劇有關的講座,像陳佩斯、林奕華、金士杰等很多兩岸三地的知名戲劇人都在我們這里開過講座和工作坊。所以對任何一個學員來說,很難能夠一邊上課,還能一邊接觸到這么優質的嘉賓資源,這些都是可以融合起來的。
△陳佩斯
△金士杰
我們其中一個學員被英國皇家戲劇學院錄取,她在兩年前,來大不同學院學習之前是一個教外國人中文的老師,閑暇之余在做一些烘焙的工作。她過去和戲劇毫不相關,但在兩年的時間,上完了所有大不同的戲劇課和舞蹈課之后,就發現自己這輩子真正喜歡的其實是舞臺。所以在今年,她去申請了英國皇家戲劇學院,最后一輪是要飛到英國去面試的。
回來之后,她和我們做了一個分享,在最后一輪面試的有3個學員,只有她是非專業的。但在整個過程中,當老師拋出了第一個問題之后,她的心就定了。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她在大不同學過的,她知道老師問題想問的究竟是什么,所以表現非常好。當時她有兩個學校選擇,但是當面試結束后,老師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她,你不用再去面試其他的學校了。所以她現在非常幸福的在倫敦學習戲劇課。這對其他的學員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激勵。
后來有很多專業的戲劇學生就說他們做夢也沒想過去考這個學校,因為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我們這樣的一位學員就真的踏上了這樣一條路。所以當你看到了這些學員發生了各自的變化,你會覺得很驚喜。他們真的活出了不同的人生。
天媽Rachel:我很好奇在舞動類的課程中,你發現學員有怎樣的改變呢?
陳瑜:在舞蹈課程中,我們沒有很多技巧類的,就直接扣在了現代舞。現代舞,我們當時的口號是:讓容貌、身材通通靠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跳舞,它最初只是人們在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達,沒有人不會跳舞、畫畫、唱歌,只是被灌輸了怎樣是對的,怎樣是好的之后,我們以為自己不會了。所以現代舞的第一堂課就是和地板談戀愛,讓每一個人躺在地上,去細微感受你的外在空間和你身體觸碰后的變化,到最后我們會發現這些學員會變得更加細膩和敏感,去體察這個世界。而且他們會變得非常勇于用自己學到的方式去展現,很多人會被打開。
我們之前有一個學員,30幾歲的男生,來的時候非常羞澀,在戲劇班中是會被忽略的男孩,后來還上了我們舞蹈班,跟著去戲劇節演出,然后我們臺灣的戲劇老師也一同去了。等演出結束后,老師就跑到了他面前說,你怎么可以這么迷人?這個男生真的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種在舞臺上的專注非常打動人心。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方式去呈現自己。
天媽Rachel:所以在這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大不同之后,你覺得人生大不同的定位,更精準的是什么?
陳瑜:我們的口號是:發現自己,成為自己。這依然是我們一如既往推崇的價值觀。用一句話概括還是一個多元人生的實踐平臺。你可以在這里去嘗試去做。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是把夢想掛在嘴上,但沒有把計劃落在行動上,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這個平臺就是給你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動,所以一個多元人生的實踐平臺是比較符合大不同的定位的。
天媽Rachel:剛才講到了大不同整體的課程構建和運營思路,那從推廣而言,大不同做過哪些你認為行之有效的推廣從而讓更多target知道并愿意來?
陳瑜:直到我們做桑德爾的時候,一個線下活動有5000人報名,那是剛剛開始的微博時代,然后我們發現這個點可能打中了年輕人的痛點了,所以會有這么多人來呼應它。然后我們就意識到要去經營我們的微博,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團隊去運營,所以我們錯過了微博和微信的高速成長期。沒有在那個時候,快速去推自己的公眾號,只是滿足于大家報名做活動,所以我們在整個粉絲積累方面都是用的笨功夫,并沒有用特別取巧的方式。
△桑德爾
可能大不同在整個營銷方式用的比較好的是口碑營銷,因為我們每次活動都做得非常用心,所以很多粉絲會沉淀下來,同時推薦給其他的伙伴。所以這算是我們的優勢。下一步,我們會更著重于線上,與線上的直播頻道去做大不同講座的直播,同時也會把線下課程線上化,這是明年大不同發展的重要板塊。
天媽Rachel:所以大不同走的不是井噴式的一條快路,而是慢慢走慢慢沉淀的一條路。在這樣的一條路上,你們的授課頻次是怎樣的?運營盈利性又是怎樣的?
陳瑜:現在大不同整個大中型文化類的活動一年有50-60場,平均每星期有一場,但密集的月份非常多。課程有20-30門,受制于場地的限制,以及雙休日和晚上的時間限制。這也是之所以我們要開發線上的原因。還有在老師的選擇方面,我們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老師的填充量還不夠大,還有很多老師在海外有演出任務,所以時間上比較難統一。所以從內容來說,未來還是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的。
從盈利的部分而言,目前有三個部分:課程收入(線下所有收入),企業贊助(品牌方的贊助),政府文化發展基金的扶持。未來我們會發展第四塊:衍生品,像我們的舞具、戲具。也是我們金字塔的第四部分,我們的共創坊可以去創作這些東西。
天媽Rachel:最大的盈利點是在哪里?
陳瑜:最大的盈利點還是在教育培訓這塊,現在是消費升級的年代,大家是愿意為知識買單的。像喜馬拉雅、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平臺現在都可以用知識來盈利了,所以我們正好在這個點上,可能可以借助這樣的機會來發展自己。
天媽Rachel:很多人說,當下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智識的好時代,內容本身就可以創造盈利,我們把視野打開到整個國際市場,以智識獲取盈利的機構或者品牌,你認為成功的有哪些?
陳瑜:其實很難一概而論,因為我們真的有看到純公益性的可汗學院,它是做知識的分享,能做到讓全球人都獲益,完全走的是公益路線;還有學而思就是把應試教育推到了極致,也可以有這么大的收益。所以我不覺得有哪一個就是對的,只是看哪一種形式是最適合你這家機構的。
天媽Rachel:陳瑜,從你創辦大不同到現在,你覺得你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有什么大不同的變化嗎?
陳瑜:我覺得我之所以會去做記者,也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因為我很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到底為什么這個人是這樣想,這樣做的。而記者這份工作可以滿足我這樣的好奇心。大不同同樣有這個功能,因為每年有不同門類的講座,我需要和各個嘉賓去聊講座怎么做,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快速學習的過程。而這個嘉賓幾乎是這個領域里最專業的人士了,那么我在讀每一個人就像在讀一本書,可以快速了解這一領域,這對我個人求知欲是極大的滿足。同時可能也會彌補我的短板,去學做推廣,這也是對我能力的補充。所以這是一個真正全方位的學習。還有在大不同接觸到的無論是嘉賓,學員還是志愿者,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讓你每天的生活都覺得很飽滿。所以這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狀態。
天媽Rachel:真好,做了大不同之后,你整個人的狀態都變得更好,那么在這種狀態下,你最終想把人生大不同帶去哪里?
陳瑜:這和最初的初衷有關,我希望真正能影響到一代中國人,就是他們可以真正尋求自己的路徑。在我們的宣傳文案里有這么一句話:我們想說,人生不是物質和成就的清單,真正幸福和精彩的人生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望,而在于你做了多少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你是不是以你最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并且影響社會。如果有一天真的不需要人生大不同了,如果有一天中國人可以以喜歡的方式過好自己的一生,那我覺得就是很好的未來了。
天媽Rachel:今天在這里和陳瑜聊了人生大不同,最后借陳瑜的話,希望每個人的人生最終是和別人不同的,希望每個人都能以喜歡的方式過好自己的一生。再次感謝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