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標(biāo)出處
春節(jié),是跟親戚朋友團聚的季節(jié),孩子們可能會受到7種潛在的情感傷害,父母們應(yīng)該重視,不要讓孩子承受這樣的意外導(dǎo)致心靈創(chuàng)傷。
傷害行為Top1:
故事:
楠楠當(dāng)了哥哥,弟弟2個月,全家人回老家過年。親戚們都來探望,有個表奶奶抱著楠楠的弟弟,一邊說弟弟長得帥氣,一邊跟楠楠說:“你看弟弟長得比你帥,怪不得媽媽不要你了。”
剛才還一臉愉快的楠楠不高興了:“你騙人。”
“沒騙你,你沒見到媽媽晚上睡覺都是跟弟弟睡沒跟你睡嗎?”表奶奶煞有其事地跟楠楠強調(diào)。
楠楠“哇”一聲哭了,因為表奶奶說的是事實,媽媽晚上的確沒跟自己睡,難道媽媽真的是不要自己,所以才跟弟弟睡而沒跟自己睡?
幼兒說:二胎開放后,很多家庭都生了二寶,協(xié)調(diào)兩個孩子之間的情感、排解大寶的心理疙瘩尤其重要。當(dāng)二寶出生后,大寶最關(guān)注的是爸媽對自己和弟弟妹妹的態(tài)度,他們能敏感地捕捉到爸媽對自己的愛還是對弟妹的愛多一些,爸媽是否公平,爸媽是否總是圍著弟妹轉(zhuǎn)而忽視自己等。如果旁人添油加醋,會給他們的敏感神經(jīng)加上一道符咒,他們即使嘴上不相信旁人的調(diào)侃,但其實他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受到了傷害——別人都已經(jīng)那樣說了,事實應(yīng)該就是那樣的。結(jié)果會引起大寶對二寶的嫉妒和抗拒,最終不利于兩個孩子的友好相處。
傷害行為Top2:
故事:
春節(jié)里,幾個朋友來拜年,在喝茶聊天時,有位“熱心”的叔叔問丁丁:“爸爸還是媽媽對你最好?你最愛爸爸還是媽媽?”丁丁一時答不出來,尷尬得臉蛋紅紅的。
叔叔笑著說:“你好笨哦,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懂?”
丁丁不好意思想逃跑,但被叔叔緊緊抱著:“不回答不準(zhǔn)走。”
晚飯后洗澡時,丁丁對媽媽說:“媽媽,你對我比爸爸對我好,我更愛你,不怎么愛爸爸……”一旁的爸爸皺起了眉頭。
幼兒說:家庭中沒有哪個大人不愛孩子,但不同的大人由于不同的性格或教育風(fēng)格,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朋友這種“熱心”,對孩子和家人來說是一種傷害。會讓孩子片面地得出誰好誰不好、自己更愛誰的答案,后果可能會導(dǎo)致家庭中“小團體”的誕生,孩子跟自以為“更愛自己”的大人更親近,而抗拒或減少跟平時待自己嚴(yán)厲的大人親近。這樣的結(jié)論可能會一直伴隨孩子的成長,以至于孩子日后會給相關(guān)的大人貼上標(biāo)簽,最終不利于親子關(guān)系的友好發(fā)展。因為在旁人“點醒”之前,孩子沒有誰好誰不好的概念,他們對父母一視同仁,父母某一方的教育即使再嚴(yán)厲,也不會讓孩子有“TA沒那么愛我”的質(zhì)疑。
傷害行為Top3:
故事:
顏顏跟媽媽到親戚家拜年,親戚家也有個跟顏顏差不多同齡的小姐姐婕婕。
婕婕的奶奶問:“顏顏期末考試多少分?我們家婕婕語文數(shù)學(xué)英語都是100分。”
顏顏臉紅了,支支吾吾說不記得了,顏顏的媽媽也感覺這樣的話題讓人不舒服,因為顏顏的考試成績很差,但顏顏學(xué)習(xí)很認真。
陷入這樣的境地,她替孩子感到難過。
幼兒說:這樣的話題,似乎跟過年時問成人“你有錢嗎”同樣尷尬。很多人都知道“你有錢嗎”屬于敏感問題,一般都會忌諱,但“期末考試多少分?拿了多少小紅花?”這樣的問題,因為被問話方是孩子,很多成人不以為然,沒把孩子的自尊當(dāng)回事。學(xué)習(xí)成績好的孩子,會樂意讓人詢問,但如果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的孩子呢?沒有哪個孩子喜歡成績差,他們本身已經(jīng)因為成績不理想而受到挫折,如果過年時被人這樣問就好比揭丑還難受,會打擊孩子的自尊,產(chǎn)生自卑感。
傷害行為Top4:
故事:
年夜飯時,西西好奇地看著大人一杯杯地喝酒,西西忍不住問:“這是什么?”
飯桌上的堂叔逗西西說那是果汁。西西兩眼放光,嚷嚷著要喝果汁。
堂叔繼續(xù)逗西西:“叫我爸爸,我才讓你喝果汁。”
西西猶豫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爸爸,但由于嘴饞,終究還是朝堂叔叫了聲“爸爸”,然后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堂叔。飯桌上響起哈哈的大笑。
“你還不能喝果汁,你如果敢吃兩口辣椒醬,我就讓你喝。”果汁的誘惑太大了,西西皺著眉頭吃起辣椒醬,結(jié)果被嗆得咳嗽掉眼淚。飯桌上再次響起哈哈大笑聲。
最后堂叔笑著說:“這是酒,不是果汁,小朋友不能喝。”西西露出失望的表情。
在收飯桌時,奶奶發(fā)現(xiàn)西西躲在桌底下舔酒杯。
幼兒說:這種逗弄,看似氣氛很好,但實際上是大人把孩子當(dāng)猴耍,把大人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孩子會因為被捉弄而感到尷尬,他們的自尊也會受到傷害。某些無聊成人對孩子的逗酒行為也非常危險,把酒說成果汁,會勾引起孩子想要喝的欲望,有些孩子甚至?xí)降紫卤荛_成人偷喝,可能會給年幼的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比如酒精對孩子大腦的傷害。更可惡的是某些成人直接逗孩子喝酒,說喝完給大紅包。所以好爸媽千萬別容忍旁人對孩子的逗酒行為。
傷害行為Top5:
故事:
丹丹到游樂場玩時,游樂場贈送了一只小玩具。回到家時,剛好親戚帶小孩來拜年。
小女孩盯著丹丹的玩具很想玩,爺爺說讓丹丹把玩具給妹妹玩,丹丹抱著玩具說玩具是她的,不給別人玩。
這時小女孩干脆走到丹丹面前搶,爺爺覺得丹丹沒禮貌,也要把丹丹手里的玩具搶過來,惹得丹丹哇哇大哭,這時小女孩可能被嚇到了,也大哭。
爺爺很尷尬,一把搶過丹丹的玩具,然后遞給了小女孩,還不忘記數(shù)落:“丹丹小氣鬼,沒禮貌,以后沒人跟你玩。”
幼兒說:強迫孩子分享是一種耍流氓行為,好比強迫一個成人分享他兜里的錢一樣惡劣。孩子很小時就已經(jīng)有“物權(quán)”觀念,他們會經(jīng)常說“這是我的”,如果有人跟他爭搶,他們會非常抓狂。如果父母強迫他們分享,他們甚至?xí)|(zhì)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媽媽肯定不愛我,所以才把我心愛的東西給別人”,給孩子造成的情緒是糟糕的。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鼓勵分享,但不強迫。
傷害行為Top6:
故事:
春節(jié)臨近,一天早上,旦旦被爸媽的吵鬧聲吵醒。
媽媽:我媽身體不好,做飯也不方便,今年應(yīng)該回我媽家過年。
爸爸:我們好幾年沒回我爸媽家,今年應(yīng)該回我爸媽家……
激烈的爭吵讓旦旦感到害怕,他似乎覺得爸媽突然變得非常陌生。
幼兒說:回誰家過年,是不少夫妻年前過年爭吵的原因。到底回誰家過年,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但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以吵鬧甚至打架的形式?jīng)Q定。兩個龐然大物在孩子面前惡言相向、大打出手,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父母經(jīng)常打架,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榜樣,孩子可能會模仿變得暴力。某些孩子甚至?xí)载?zé),他們以為爸媽的爭吵打架是因為自己犯了錯誤。在大過年的還給孩子制造這種恐懼,著實不是好父母的行為啊。
傷害行為Top7:
故事:
新年里,爸爸的朋友來拜年,搗蛋的皮皮把小紙片灑了一地,某些小紙片還掉到了客人的茶杯里。面對還在繼續(xù)撒紙片的皮皮,爸爸很生氣,呵斥皮皮停下來。皮皮似乎沒聽見,還在自娛自樂。
看到客人尷尬的表情,爸爸操起雞毛撣子打在皮皮的腳上。皮皮愣了一會,隨即“哇”一聲大哭起來。即使到晚飯時,皮皮還是不開心,一聲不吭。
幼兒說:有句話叫“家丑不可外揚”,父母對孩子的教訓(xùn)和批評,也不應(yīng)該在外人面前,會讓孩子丟尊嚴(yán)。無論誰,即使是一個孩子,也會有希望在外人面前保存美好形象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不知大體,魯莽在他人面前教訓(xùn)孩子,會讓孩子很受傷。一些孩子可能會因此更加叛逆,甚至公然對抗父母,因為他們的自尊已經(jīng)被爸媽踩在腳底,他們就會想辦法給自己爭取回一些臉面,比如他們會跟父母爭執(zhí),某些孩子甚至?xí)ㄟ^還手打父母來彰顯自己的強大。
所以,春節(jié)期間這7種對孩子的潛在傷害,趕緊向你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們傳達你的心聲吧,不要在這個歡樂的節(jié)日里,徒增孩子的心理困擾!
本文關(guān)鍵字:春節(jié)過年、心理傷害、人際交往、親子育兒、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