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藍
1
我不相信一個大學就能決定人的一生,我覺得無論人在哪里,只要努力就行
我高考失利后,進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學。
我之所以沒有復讀,是因為,不想讓父母再多花一年的錢,多操一年的心。
當然,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我迫切地想要自立,想要離開家。
我不想再待在那個小城,我所有的同學都飛奔到了不同的城市,我留在那里很孤單。
所以,盡管我的大學很普通,我還是去讀了。
我不相信一個大學就能決定人的一生,我覺得無論人在哪里,只要努力就行。
第一個學期,我很認真地學習。
我的計劃是:雖然高考失利了,但我還可以考名校的研究生。
在那個普通的學校里,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你就很容易脫穎而出。
學期末,我得了一等獎學金,也被推薦入了黨。同時還入了校宣傳部積極參加社團活動。
我的生活似乎變得豐富多彩,同學或崇拜或嫉妒或不屑的眼神簡直令我飄飄然。
我回寢室,她們說:喲,學霸回來了。
我早晨起很早去圖書館占位,她們說:喲,這么努力啊?還當這里高中呢?
我收拾書準備去聽課,她們討論的是:今天我們要不逃課吧?逛街怎么樣?
周五晚上我想好好睡一覺,明早去圖書館待一天,她們開始嚷嚷:今晚通宵!擺起擺起,血戰到底!
她們邀我一起打牌,我說不會。她們一臉不屑:切,還真是好學生啊,別裝了。
寢室里很快就形成了各種小團體。
比如,A和B愛打扮,喜歡討論服裝品牌,她們兩個就經常一起去逛街。
C和D喜歡上網,她們就經常一起去網吧。
E和F都有男朋友,她們就經常一起交流戀愛心得。
到大二的時候,主動學習的人儼然就成了傻X一樣的存在。
那時,我也有一個很好的朋友王小米。
我曾經寫過《為何你越小心翼翼,越會被別人當成個屁?》,文章里提到我有次去隔壁寢室借“熱得快”,結果被甩白眼的事。
這事還有后續。
我回寢室后,說了此事,其他人都表情復雜,唇角帶一抹莫名笑意。
當時我很不解,自認平時待人友好,也從未得罪過她們,不知為何她們表情會如此奇怪。
后來我才知道,不管你友不友好,不與她們“同流”就自然會被人看不慣。
只有王小米,二話不說,就沖到隔壁寢室大吼一句:某某,借我!
她把借回來的東西往我手里一塞的時候,我真的很感動。
更令人感動的是,我體育差,800米拼死了也及不了格,王小米自告奮勇去找體育老師替我求情,代我跑800米以求放過。
真朋友或許就是如此吧?
2
唯一能隨你走的,是你自身的能力。
但是王小米是個逃課大王。
她浪蕩慣了,心思從不在學習上。
我拉她去圖書館,她說,你傻啊,現在誰還去圖書館,走,跟我浪去。
我準備去上課,她躺在床上說,別去了,我們今天逃課吧。
周末晚上我想睡覺,她把我從床上拖下來:來來來,跟我們一起打牌。
如果我表示不想,她就黑臉:臥槽,裝什么裝?你還是不是我朋友啊?
一度,我很迷惘。王小米這么講義氣,如果我不跟她一起鬼混,那是不是太不夠朋友了?
而且人都是有惰性的,和她在一起,玩得也挺High,再加上周圍的人都是一副得過且過的姿態,你想要與眾不同,背棄眾人,真的很難。
于是,我整個大二都在那種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中度過。
幾乎一半的時間在逃課,社團工作也好久不去參加,被開除出團,圖書館更是許久不曾踏足。
唯一得到的好處,就是和各位同學的關系相處得比以前融洽了。
她們不再對我冷淡和挖苦。
學期末考試,我第一次作弊。高數課曠課太多,完全不懂。
我心驚膽顫地拿了旁邊同學的卷子來抄。
考完我還慶幸沒被老師發現。
現在想來,應該是監考老師沒有和我較真。
那拙劣的作弊手法,在我以后當了老師之后,才知道根本不可能瞞過任何人的眼。
那次我高數只得了62分,差點掛科。
除了高數,我還有好幾門功課都處在60分及格線邊緣。
大三,學校重新調配寢室,王小米表示想要和我一起。
我很猶豫。
王小米或許是一個真朋友,但卻不是一個“好”朋友。
我覺得我不能再放任自己下去了,于是,我沒有和她繼續一起。
王小米和我翻臉,我們的友誼也差不多走到了盡頭。
大三,我幾乎每天都去圖書館,同時,我在寢室里也越來越孤獨。
但正因為孤獨,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依然逃課,但逃的是那些不能帶給我成長的課程。
我泡在圖書館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開始自學。
我沒有想到的是,那時的自學會與我以后從事的工作聯系這么緊密。
畢業后我從事的幾項工作,幾乎靠的都是我大三時自學來的知識。
而我大學學的專業,卻幾乎沒有派上過用場。
后來,我租了一個房間和一臺電腦,開始用自學的知識做一些電腦公司的外包項目。
到大四畢業,我已經做了好幾個項目。
后來去找工作,面試我的人一臉遲疑:“你的專業和你應聘的職位不搭??!”
我就把我做的項目拿出來。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由此開始的。
他們看中的不是我的學歷,也不是我的專業,而是我的能力。
其實,融入一個普通圈子很簡單,你只需要和他們做差不多的事就行。
但圈子真的很重要嗎?
圈子里關系處得再融洽又如何?當你走了,圈子難道還能跟著你走?唯一能隨你走的,是你自身的能力。
3
你要融入一個圈子,你就得和圈子里的人形成差不多的行為習慣。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自覺不自覺地處在某個圈子里。
一個人身處陌生的群體,他總會下意識地尋找屬于自己的圈子。
比如,你是一個公司的新進員工。
那么,你很可能和所有的新進員工不自覺形成一個圈子。
又比如,你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同一個地域里的人也會自發形成一個圈子。
甚至基于高矮胖瘦美丑,城鄉背景,經濟基礎,消費能力等等都會形成圈子。
圈子里的人會不自覺排斥圈子外的人。
人尋找圈子的行為,是基于安全感和認同感的本能需求,無可厚非。
但是,有些人,對于這種安全感,認同感的需求非常固執和刻板。
他們非常害怕接觸一個陌生的圈子,只有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他們才會覺得自信,才會覺得心安。
他們看不到自己所在圈子的局限性,總是得過且過。
因為待在熟悉的圈子里,就有一種“大家都是如此”的心安理得。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一種“自己的圈子最高大上”的榮譽感。
所謂“人多力量大”,他們處在圈子的群體中,群體的行為和意見似乎也就成了“真理”,這時,只要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行為,很容易就會被這個圈子邊緣化,或被視為傻X,裝逼。
就像我以前讀大學的時候,學校就是一個大圈子,寢室就是一個小圈子,圈子里人人都“混日子”,那么如果你不混日子,就自然而然會被圈子里的人視為異類,從而排斥和孤立。
所以,你要融入一個圈子,你就得和圈子里的人做基本相同的事,說基本相同的話,形成差不多的行為習慣。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4
牛逼的人,隨時都準備著跳出現有圈子
你所在的圈子,雖然令你很舒適,但也很可能是一鍋溫水。
溫水里泡著一鍋青蛙,每只青蛙待在水里,都覺得得很安心,看看別的青蛙,大家相同,超有“身份認同感”。
但是,從長遠來看,或許卻很危險。
畢竟溫水就是這樣把青蛙給一點點煮熟的。
當其中某只青蛙意識到所待的圈子不過是一鍋溫水,想要跳出這個鍋的時候,其他青蛙會怎么看它?
它們只會覺得:它是瘋了嗎?它好傻啊。
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群原始人,住在一個山洞里。
他們從來沒有出去過。
山洞里很黑很暗很冷,但他們以為世界就是如此。
有一天,一個人鼓起勇氣出了山洞。
他驚喜地發現山洞外面有光,有美麗的植物還有各種動物。
于是他趕忙回來叫其他人也出去。
但是,無論他把外面的世界說得多么美好,其他的人卻根本就不相信,他們只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
不僅如此,他們還覺得這個人是瘋了,大家對他發起了攻擊,不接受他為他們中的一員。
為了再度被群體所接受,這個人只好承認其他人是對的。
后來,海水漲潮,淹沒了山洞,這群人就這樣被淹死了。
如果你是這個原始人,你會怎么辦?你是返回山洞被水淹死,還是勇敢地拋棄你原來的圈子,去探索新的世界?
如果你是那鍋青蛙中的一只,你又會怎么辦?你是寧愿守著這份認同感和同伴一起被煮死?還是能夠頂住被其他青蛙排斥的壓力,勇敢地跳出這個安逸的“溫水圈”?
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的圈子有很多。
真正明智的人,從不會有根深蒂固的“圈子意識”,他們的“圈子邊界”很模糊,很開放。
他們可以和民工談肉價,也可以和藝術家談藝術,或者和企業家談管理。
他們接觸底層勞動人民也接觸各類精英人士。
他們從不把自己牢牢地禁錮在少數的幾個圈子里,尋求所謂的“身份認同感”,而是以開放的姿態,承受來自各個圈子的沖擊。
所以整個世界在他們眼中是立體的,有著各種各樣的形貌。
有些人,之所以固守在一兩個圈子里,不肯看看外面,是因為他們有著很深的自卑感。他們害怕接觸那些牛逼的圈子。
因為別人的牛逼,總會映射出他的不牛逼。所以,他總是不自覺選擇低于自身水平的圈子,在那里面他會成為佼佼者,然后以虛假的優越感來催眠自己,孜孜炫耀。
如果一個人滿足于此,那他被煮死,只能說是活該。
牛逼的人,隨時都準備著跳出現有圈子,而不是懦弱地固守在里面。
因為只有勇于跳出現有圈子,才有跳入更高一級圈子的可能。
他們基本不會在某一個圈子里停留太長時間。
因為他們知道,留太久,就一定會舒適,而舒適久了,就一定會被這個圈子給殺死。
-END-
*文章:清藍,毒舌界的一抹溫柔。平臺轉載或合作請簡信聯系我。
寫文是我暗戀這個世界的方式。寫一切有趣的,溫情的,犀利的文字。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順手喜歡和關注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