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夢。起因是朋友圈有人分享天天做夢,而且都是稀奇古怪的夢,為什么會這么多夢?夢又為什么會這么多奇怪的內容,怎么理解它?夢對我們有好處還是壞處?先大致談談這三個問題,因為普通人對事物的好奇一般不超過“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這些范圍。
一? 為什么這么多夢呢?
要談夢,有個人就必須得被提到,那就是“弗洛伊德”老爺子,心理學上夢的解析就是從他開始的。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我們無意識內容的偽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有一些有意無意被壓抑、忽略下去的想法、愿望等透過披上夢的這層外衣,可以突破你意識守門員的審查,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來讓你知道。
他覺得夢都是現實意義的補償或者反映。比如,你現實中遇到一些壓力,你無處安放和表達,甚至你也不太想承認自己是有壓力的,那么你做夢也許會夢到被人追殺,或者考試,而且是你最不擅長的科目。又比如,現實中你很渴望擁有一個什么東西,但是卻不可能,有可能你會在夢中實現它。
佛老爺子處理夢的方式是“自由聯想”,就是你可以談談你的夢,寫寫你的夢,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因為他覺得夢只是載體,只是一個路標,最終夢是導向情結的,也就是生命早期經驗或者創傷的,后者才更重要。
另外一個必須被提到的人就是“榮格”了。榮格最初就是被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打動了,和弗洛伊德成為了同事和朋友,還被欽點成了精神分析的繼承人。但榮格比較個性,不喜歡虛名,非要追求體驗真理。在夢的問題上,他比弗洛伊德走的更遠。因為弗洛伊德只是在岸上描述大海,榮格干脆脫了衣服跳進去了。
榮格做了很多夢,記錄和分析了自己很多夢,也和他的病人工作了很多夢。說到病人,千萬別覺得榮格的病人都是有病的,榮格晚年主要是研究中年危機和自性化的,他的病人大都是前半生人格面具和社會功能已經完成的很好的人,比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保利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黑塞。榮格和保利工作了1300多個夢,看到這個數字大概覺得自己夢多的朋友會松一口氣吧。
那榮格對夢怎么看呢?榮格覺得夢不是什么偽裝,夢就是夢本身,它本身就有意義。所以對夢的分析不能離開夢的本身。他還更進了一步,認為夢有大夢、小夢之分。小夢是關乎個人的,與情結有關;而大夢是關乎人類歷史基因傳承的,也就是他稱之為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有關。
簡單點說呢,就是榮格覺得夢是十分有價值的,不僅傳遞與個人相關的信息,也傳達整個人類相關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試著去讀懂自己的夢。
二? 夢為何如此稀奇古怪,怎么知道它在說什么呢?
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夢的語言和我們意識的邏輯不同,它沒有邏輯,天馬行空,而且最糟糕的是它使用象征的語言。有時候你直白說,人家都不一定懂,別說你還象征了,更不懂了。
比如你夢到一輛車,有可能這輛車就是車,表達的是你渴望一輛新車,或者不滿意自己的舊車了等等,但也有可能,更深一層,這輛車象征你的人格面具,你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所采用的防御模式。如此一分析,連專業人士都得學好幾年,普通人估計一聽就頭大了,還是算了吧。
那對我們來說,如何理解自己的夢呢?
其實不妨先靠近你的夢,從感覺入手,從身體入手。
記錄你的夢,詳細的記錄細節,特別是夢中的感受;
去重新體驗這個感受,特別是軀體感覺;
同時去捕捉腦海中自發出現的意象;
可以記錄下這個意象,最好是用繪畫、涂鴉、或者捏彩泥、陶土這些手和身體可以參與的方法。
不是很建議早期用文字去記錄。
但我必須說,我個人不是很建議自己做這個工作,因為我也贊同榮格的觀點,夢是來自無意識深處的,當一個人的自我不夠健康強大,無意識深處的涌現是具有危險性的,所以這才是專業分析師存在的意義所在。
個人可以做的部分是嘗試。嘗試去靠近自己的感覺,去用一些落地的實在的方式去表達它。而不要用頭腦去過度分析和思考。因為你的分析思考很大程度上會是錯的。夢是告訴你你不知道的內容,你不可能用已知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出未知的東西。
只有當你的意識與無意識的溝通更通暢了,或者說你活得更明白了,那時候也許你會比較容易明白一些夢在說什么。
三? 夢對我們有好處還是壞處?
我想肯定還是好處多的,從進化論的角度,如果是壞處多,這項功能早就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在心理學出現之前,夢就被當作天人溝通的手段。故事和傳說里不乏“托夢”這樣的例子。心理學出現至今,其實對夢的研究也很多了,一些認知和神經心理學認為,夢是我們大腦晚上也閑不住,隨手進行的一些材料加工。
回到生活里說,其實每個人每天晚上都在做夢,不管你記不記得,有沒有意識到。所以不存在晚上睡眠不好夢多的說法。夢多,只是說明你的潛意識比較話嘮,它迫切地想和你通話,結果你對它不理不睬。夢多,也許只是一個提醒,提醒你去關注下它,就好像小狗經常撓陽臺的門叫人去陪它玩。
也許你要問了,這說的都挺神乎,科不科學呀?我無法從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榮格和保利工作了1300多個夢,為他的物理學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榮格一生大概工作了上萬個夢,從研究方法上,這算不算是科學的手段呢?他一生與虛幻縹緲的無意識工作,卻一直在堅持科學研究的方法,連情結這種東西都是用詞語聯想測驗發現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問別人科不科學,也不是跟著信息的傳播聽風就是雨,而是能夠去體驗一下,用科學的方式去了解,當然一般人不需要深入研究了,但我覺得了解還是可以做到的。
好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