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與孟子共同探討人生——文學與辯論之術

北斗:我們知道,你的書《孟子》在先秦散文,成就僅次于《莊子》,我想請你談一下,《孟子》這書中的散文藝術,你是如何達到如此高的水準的?

孟子:好,我當時并不認識莊子,和他沒有任何交集,不過,我的作品確實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除了思想方面外,文學方面也達到了最頂級的水平。

從形式上,《孟子》這本書中的文章是由《論語》的語錄體發展起來的,但其中多數章節已經形成篇幅較長的對話。

其說理之暢達,章法之巧妙,都大大的超過了《論語》;加上充沛的氣勢與生動的文采,這形成了濃郁的藝術感染力。在先秦諸子散文里面,《孟子》的藝術成就僅次于《莊子》,而為世人所稱道。

我的行文特點很奇特,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文采,感染濃郁,一鼓作氣,飛流直下,神采飛揚,盡管我的目的是說理,這還算是一種闡述自己觀點的論述文,算不上純文學,但是文章之中充盈著高超的藝術性。

北斗:是的,讀你的作品,往往有一個氣勢磅礴,雄辯天下,威風陣陣,有一種生命狂飆之感。尤其我對你的論辯藝術深感興趣,你的文章中充滿濃厚的論辯色彩,高超的論辯藝術,你是如何做到的?

孟子:好,我看你這么喜歡與人論辯,我就先談談如何才能達到高超的論辯藝術吧。

有人稱為我的《孟子》這本書,是對話體的論辯集,我本人當時就有一個好辯的名聲,我為什么好辯?

這是因為我生活的時代,是戰國中期,當時百家爭鳴最為激烈,各家學派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為了批駁別人的觀點,或著書立說,或到處游說,大家都在展開論辯,所以我為了推行我的思想主張,我的文章大部分也都是論辯體。

而且我的文章不僅有論辯色彩,而且還有高超的論辯藝術。

作為論辯文,我的一些文章都是先提出中心觀點,然后再緊緊的圍繞著中心觀點,非常嚴謹細膩的展開論述,邏輯性非常強,比如《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這一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上面這一章的片斷,就是講人的重要性,得人心的重要性,文章先提出中心觀點,然后再提出論述,根據論據先展開天時不如地利。

有這樣一座城,敵人把它圍起來攻不下,能把它圍起來總有會有得天時的時候,不定哪一天就會是吉日,可是卻攻不下,他說,這座城它占地利,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

這是第一層,論述天時不如地利。

下面繼續說,這一層又論述地利不如人和,我說有的城是很高的,護城河也很深,城里面也有很多武器和糧草,但是最后這座城沒有守住,這是什么原因?

是地利不如人和,原來是人不和。

到這里,我的中心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經作了論述,講完了這兩個觀點。

這還沒完呢,在這個基礎上,我又提出了一個觀點。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不用國界把老百姓穿(局限)在一個國家里,使國家鞏固也不需要山河的險要,讓天下害怕自己也不靠戰爭武力,靠什么?

于是我就可以進行總結啊,靠的是得道,得道也就是得人心,得了人心老百姓就擁護你,反之亦然。失道,寡助到了極點,眾叛親離;得道,天下歸心。假如你得道,天下都順從你,攻擊那些失道之人,君子除非不戰,一戰就必勝。

你看,我在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提出,天時,地利,人和。然后就這三個論點,在此基礎上緊接著講,又講一個觀點,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講人心的重要,講怎么得人心,然后又講得道,這樣就達到效果,產生威力,就這樣一層一層的步步深入。

當然一開始,我還有語錄體的痕跡,但實際上這篇文章已經形成了邏輯嚴密的論說文。我的很多文章就是這樣的,邏輯性非常嚴密。

北斗:是啊,你的邏輯真的是很嚴密,一旦接受了你的先決條件,后面也只能乖乖的跟著你的邏輯走下去了,這體現出了你的高超的論辯性的對話技巧,你這是通過什么修煉方式,才能達到的呢?

孟子:是的,這需要不斷的總結,和不斷的操練,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以至形成了我的思維方式,在辯論方面,不是我吹牛,在春秋戰國時代,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我如此的雄辯。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所以,我在論辯的時候,不是從正面來講道理的。我善于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范。

比如,我在一次同齊宣王宣傳王道時,就是用樣的方法。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他們是靠武力讓別人的屈服,成為天下的主宰,我最反對這樣的行為,而我主張行王道,反對行霸道。

齊宣王想聽霸道,我不愿意講,就說,你要真想聽,我給你講講王道吧。而齊宣王不愿意,他就是想聽霸道。于是,我們兩個人在這件事上,就產生了分歧,在這種情況下,我看情況不對勁,不能這樣頂下去,于是我就采取了迂回戰術

我首先跟齊宣王套進乎,為了引起他的好感,我就提起了齊宣王一件小事。

我記得,有一次,齊宣王坐在大堂之上,有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堂下經過,齊宣王就問這牛要牽到哪里去啊,說是要把這頭牛殺了,把它的血涂在鐘的上面,這是古代的一種儀式,說這樣可以辟邪。

那么,齊宣王就說算了吧,別殺它了,這牛多可憐啊,我就不忍心看它可憐的樣子,牛被殺的時候很可憐,它知道自己要死了,嚇得渾身發抖,齊宣王說放開它吧,那牽牛的人就問了,還要往鐘的上面去涂血,那怎么辦呢?

齊宣王說換一只羊吧,于是就換了一只羊,我就問齊宣王,有這回事嗎?

齊宣王說有,我說,有這事兒就好,有了這種心你就可以行仁政,因為這種心就是仁愛之心。但是齊宣王說,可是有時候百姓不理解我,認為我很吝嗇,把一頭牛換成了羊,覺得我是舍不得那頭牛,怎么辦?

我說,不是,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情況,你為什么把牛換成羊呢,是因為你親眼看到了那頭牛,它那么可憐,還在那發抖,你沒有看見那只羊,所以就可憐那頭牛。

這就是人們不愿意到殺豬宰牛的地方去,就是看到它們死的可憐的樣子,就不忍心去吃他們的肉了,你沒看著你吃它的肉,你心安理得。看到它被殺,就不忍心吃,于是我說,這就是同情心。

你有這種心就太好了,老百姓不了解你,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情況,他們誤解了你。

這一番話下去,說得齊宣王心里頭舒服極了,說是你可真是善解人意啊,齊宣王這個時候就對我產生了好感,在這種情況下,我就開始批評齊宣王了。

我說,你對牛是如此的講仁愛,可是你們國家的老百姓卻沒有得到好處,然后我就講,你有這樣的仁愛之心,卻不用在老百姓身上,這不是你做不了,而是不愿意做,這就好比讓你把泰山夾在胳膊里,跳過渤海這是你做不成的,是你沒有能力。

但是,讓你彎下腰來做一件小事,你卻說不行,這不是不行,而是你不做。

你為什么不做呢?

于是,我就揭露他,說你啊,現在有自己的野心,自己打算就是想發動戰爭,稱霸天下。然后我就給他講,發動戰爭稱霸天下的危害,你這樣做就像是緣木求魚一樣,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反而會給國家帶來危害。

你真的要想天下都來歸附你,你就一定要行仁政,行了仁政人們就來歸順你,于是我就開始講行仁政的威力,說,你要是行仁政,那么普天之下,一些耕田的人都愿意在你的田野上耕作,那些經商的人都愿意在你的市場上做買賣,那些走路的人,都愿意走在你們國家的大路上,那些做官的人都愿意站在你的朝廷之上做官。

那些對他們的國君有怨言,那些人都愿意到你這里來控訴,到了這種情況下,誰還能對抗你呢,你自然而然就成為天下之王了。

這一番話就說得齊宣王真的動心了,就對我說,那請你教給我仁政吧。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開始真正的給他一五一十的講,應該怎么行仁政。

在勸說齊宣王的過程中,我來總結一下我的方法:首先開門見山陷入僵局無法談下去,于是我不得不采用迂回戰術,先避開兩個人的分歧,然后拉進兩個人的心理距離,贏得對方的好感,再然后把話題引到仁政上面,使他對仁政產生興趣,使他從不愿意聽,到急于聽自己講仁政。

這個案例堪稱經典,你可以好好的研究研究,這對你的論辯水平將會有一個極大的提升,當然你除了要有非常高超的論辯技巧,還要對人的心理有深入的理解,能一上來就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

北斗:所言至極啊,有時人們也以為我好辯,我哪里是好辯,我只是看不下去了而已。是的,論辯還是要講究方法,讓人能感覺到入情入理,不能強壓霸道,強制向別人輸入自己的觀點,即使別人不同意你的觀點也不要氣惱,要保持一顆理性與平靜的心。這方面我確實得多向你學習學習啊。我對你的迂回戰術很感興趣,能多談談吧?

孟子:好的,有的時候,對方對你有很大的抵觸,你如何說服對方,這可能就需要有一定的論辯技巧。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般是采取迂回的戰術,也就是說,先設一個圈套。讓對方鉆進去,然后趁他不備突然襲擊。

比如有一次,我見齊宣王,就問他說,大王手下有個大臣,把他的妻子托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妻和子在挨凍受餓,你應該如何對待這個朋友?

齊宣王說,那就拋棄他算了,跟他絕交吧。這還算什么朋友啊。

我馬上又問,假如大王手下的法官,不能夠審理好案件,那么怎么處理他?

齊宣王想了沒想,就說,罷免他。

我馬上又問,說,國家沒有治理好,那該怎么辦?(下套了)

齊宣王馬上就沒法回答了,只好顧左右而言他,把話題引開。

我就是由遠及近,設了一個圈套,這么一步步的問起來,朋友沒盡到責任怎么辦,法官不稱職怎么辦,齊宣王的回答都是很容易的,朋友沒盡到責任就和他絕交,法官不稱職就罷免他,這答案很清楚。

但是,只要前兩個問題,你得出了答案,以此類推,第三個問題的答案也就非常清楚了,國家沒有治理好,那一樣,國君不稱職,換掉他。

但是,齊宣王就沒辦法回答了。

所以,我就利用了這種論辯手法,也是采用邏輯上的類比,用這種類比來推理,讓齊宣王承認前兩個結論,他一旦承認了前兩個結論,后面的結論就很清楚了,齊宣王就沒辦法說清楚了。

北斗:是啊,這種問題的設計要非常的巧妙。我還聽說,你和當時的農家學派爭論的厲害,當時的農家學派認為賢者也應該耕作從事農業,不能不勞而獲,你不贊同這樣的觀點,進行了大力駁斥,你最后獲得了大勝,你是怎么做到的?

孟子:這就是要用另一個辯論技巧了。總的說來,是用現象學的方法,先不持任何觀點,先排除先見,先聽聽對方在說什么,看看他們有沒有邏輯漏洞,然后抓住他們的失誤,再奮力搏擊他們的弱點,一舉擊潰。

具體來說,辯論的時候,先問對方,讓對方先回答我的問題,在回答當中暴露對方的理論弱點,讓他露出破綻,然后我就抓住破綻,發動猛烈反擊。

比如農家學派有一個人叫陳相,他們就提出統治者應該和老百姓一起勞動,一起耕作這樣才能夠吃飯穿衣,否則的話,那就是盤剝老百姓。

那么,我就不同意這種主張。但是我先不講自己的觀點,先問這個觀點從哪來的,他說這個觀點是他的老師的觀點,那好吧,你的老師吃的東西是從哪來的?

他說是他自己種的,那么,他穿的是從哪來的?

他自己織的,那好,那么,他做飯用的那些鍋那些盆是從哪來的?

那是買來的,用糧食換來的。

好,那既然他要用糧食換,為什么他自己不制作要用糧食換呢?

對方回答,說是一邊種地,一邊制作這些東西,忙不過來。

于是,我馬上又說,既然連這件事,都不能一邊耕作,一邊干,那么,治理國家,能一邊耕作一邊治理嗎?

這一下就暴露對方那種主張的不切實際,然后我就開始反擊,從正面講道理,講治理天下多么勞累,不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干其它的,在這個基礎上,又批評對方。

對方原來是一個儒家學派的人物,后來他聽信了農家學派的觀點,我又批評對方背棄儒家學派老師的學說,跟隨著農家學派,說他這就像是一只鳥,它不是從深山里飛出來飛到高大的喬木上去,而是相反,飛到了不好的地方,不會找好地方飛。

然后,就講孔子的學說如何的偉大,只有堅持孔子的學說,才能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然后又講社會分工的重要性,激昂慷慨,滔滔不絕,這番辯論,可以說是具有銳不可當的邏輯力量。

我的很多文章都是這樣的,抓住對方的破綻,痛加反擊。

北斗:聽你這樣一說,這種辯論真的很過癮啊。那在辯論中,除了擁有這種辯論技巧,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孟子:當然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這讓你有的放矢,但你還應該具有充沛的感情,強勁的氣勢。

我曾經在文章中寫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在辯論過程中,我們要有正義的呼聲,天下為公,宏大理想,豪邁氣概,奔放激情。

我的文章有這個特點,突出的體現了我的個性,我這個人志向遠大,救世責任感強烈,我說過,五百年一定會興起一個王者,而王者興起的時候,一定會伴隨著名人的出現,我就把自己當作這樣一個名人,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人,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除了用我,還能用誰啊?

我有這樣強的自信心。我同情下層百姓,希望從水深火熱之中去拯救這些百姓,這種宏大的理想,為我的作品增添了豪邁與激情。

我的弟子問我,別人都說老師你好辯,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說,我好辯是不得已,我是沒辦法。

然后,我就回顧歷史,講這個大禹,周公,孔子他們那個時代,由自然災害,社會災害,到孔子的時代,天下大亂,他們為了拯救百姓,為了安定天下,積極奔走救世,然后,我就說,現在又是到了那樣的一個時代了。

現在是楊朱,墨翟的言論,滿天下都是。

我說,楊朱,墨翟的學說就是邪說,欺騙人民,妨害仁義,仁義受到了妨害,人們失去了正義的做人原則就像是帶領著野獸來吃人,我對此感到害怕,所以,我要宏揚先王之道,要排斥楊朱墨翟,要抵御批駁他們的邪說,使得這些學說不能夠興起,不能夠妨礙人心。

他們的學說,要是深入人心,就會危害現實的政治,當年大禹治洪水,導致天下太平;周公平定了天下,驅散了猛獸,使百姓得以安寧;孔子寫成了春秋,使得那些亂臣賊子都害怕,因為這是儒家的觀點,他們認為春秋寄寓著褒貶,批判亂臣賊子。

我也是要跟隨著這幾個人,要宏揚儒家的道理,使得百姓得到安寧,繼承禹,周王,孔子這三個圣人的事業,我這怎么算是好辯呢,我這是不得已啊。

能夠排斥楊朱墨翟的言論,這種人就是圣人之徒,我在這里就是以圣人的繼承人自居,表達了一種拯救萬民于水火的決心。

所以,這段文章顯得是大氣磅礴,一瀉千里,激蕩著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之情。

北斗:說得太好了,我都感動了,人有時候確實是需要一種豪邁之情的。那么,人生存在社會中,不可避免的要和權貴或統治者,打交道,你接觸過很多王公貴族,和他們交往,你有什么原則?

孟子:其實,我個人是非常蔑視權貴,鄙薄利祿,在統治者面前表現出了高度的人格尊嚴。

我曾經說過,游說大人的時候,就藐視他們,你別看他們的房子那么的高大巍峨,他們吃飯的時候擺的架子那么大,前面桌子上擺著一大片的美味,我說我得志,這些東西我都不要,再有他們的享樂,馳騁田獵,后面跟著幾千輛車,這些,我得志的話,我都不要。

他們那些東西,我都不稀罕,而我所提倡的都是古人的制度,是圣賢的道理,正義在我這一邊,我為什么要怕他們呢?

正因為這樣,我帶著強烈的自信和自豪,所以在統治者面前就敢放言高論,無所畏懼,從來就不茍合于人,對自己憎惡的人物和現象,還是給予辛辣的諷刺,毫不留情。

在和人辯論的時候,我鋒芒畢露,比如我見到了梁襄王,出來我就對別人說,說梁襄王這個人啊,簡直就不像個國君的樣子,我往前去看他,他也一點不讓人感到敬畏。

我用這種藐視的態度,去評論梁襄王。

再比如,我質問梁惠王,梁惠王很愛打仗,我就問,殺人的棍子和刀有什么兩樣嗎?

他說,沒有,那好,用刀和政治去殺人,有什么兩樣嗎?

你雖然沒有直接用刀殺人,但你國家的政治很壞,使得老百姓大量的死亡。

我對于那些其它學派的人,也是毫不留情,或是厲聲質問,或是嚴厲斥責,比如我斥責當時的縱橫家,公孫衍張儀就像人家的小老婆一樣,看人家臉色行事,給自己得點好處。

我罵楊朱墨翟這些學派是,無父無君,是為禽獸。當然這些并不是謾罵,而是表現出了我捍衛儒家學說的那種強烈的正義感。

我認為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別人都是邪說。所以我就理直氣壯,義正辭嚴。

特別是我講到自己理想的時候,講到自己的信念和操守,更是激昂慷慨,無限激情。

北斗:嗯,很好,說得我也是熱血沸騰。那么,你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寓言,這是怎么回事?

孟子:當然我用這些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有所指的,目的是讓別人更容易理解我的想法。我當然特別機智,這些比喻信手拈來。

比如我把老百姓盼望施仁政,看作是大旱盼甘霖,就是大旱天干枯的河苖,盼著下雨;把統治者行大道,緣木求魚;把仁義的選擇,比作魚和熊掌的關系,而且他這種比喻往往是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見到梁惠王,王好戰,于是我就講打仗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諷刺梁惠王。

當時有一個學派叫告子,告子用水比喻人性。說人性沒有善和不善之分,這就像水,水不分東西,哪都可以流。

我立即反駁,你說的對,水不分東西到處可以流,但是呢,水的特點是往下流,往低處走,人性是善良的,就像是水往下流。

另外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我的書中還有很多寓言,這些寓言,寓意鮮明,但是很少刻意渲染,都是平平常常的故事,但是很有趣味,包含的道理也非常的鮮明,甚至諷刺意味很強,非常辛辣。

比如我對齊宣王,我面對齊宣王,給齊宣王講道理。

說是你要減少國家的賦稅,向老百姓抽取十分之一的稅就不少了,齊宣王說,那我現在做不到,要我一點一點的減少。

我馬上說,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一只雞,別人對他說,偷雞不對,他說我知道錯了一定改,但是我得慢慢改,要我一點一點的減少吧。明天我偷九只,然后慢慢的偷八只。就是一天比一天減少,逐漸的不偷。

我說,既然知道偷雞不對,為什么還不一下子改正呢?

既然知道你的賦稅那么重,為什么不一下子減少呢?

那就用這樣的諷刺,這樣的比喻來告訴統治者。

所以,我的一些寓言也有很多是生動傳神的,故事性很強的。

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齊國人有這么一個人,他家里面有一妻一妾,而這個人呢,也沒有做什么官,就在家呆著,這個丈夫啊,每次出家門回來的時候,都吃得飽飽的,妻子就問他,說,到哪吃去了,他每次都說,跟著一幫富貴朋友在一起吃喝。

然后他妻子就和他的妾說,丈夫每次都出去吃得飽飽的,問他和誰在一塊吃,都說是富貴之人,可是從來也沒有見過富貴的人到咱們家里來過,我得偷偷的看看他,到底和什么人在一塊。

于是第二天早晨,他就偷偷的跟著丈夫后面,這丈夫在城里頭走了一圈,都沒有一個人站起來和他打個招呼,于是他就到了城東的墳地里面,這個丈夫就向那個上墳的人去乞討,吃人家的那些供品,一個地方沒吃夠,又換一個地方,原來他就是這么吃飽了回家了。

他妻子就回去了,把這個事告訴了他的妾,說我們嫁給丈夫是要靠他一輩子的,沒想到是這么一個東西,兩個人就在一塊罵這個丈夫,一邊罵一邊在院子里面哭。

這個時候,丈夫就回來了,大搖大擺的,在妻和妾面前又擺架子,吹牛。

我就說,讓君子看起來啊,現實當中那些個追求功名富貴的人,他們用的那些手段也和這個齊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實際上也都讓他們家里的那些個妻和妾啊,感到害羞,甚至為之而哭泣,不像這樣的太少了。

我就用這個故事來諷刺現實當中,那些不責手段去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故事雖然不長,情節卻是很曲折的,有幾層曲折,妻和妾的商量,妻子在后面的跟隨觀察,觀察到的情況,然后妻子和妾在一起談論,傷心痛哭,然后正在這個時候,丈夫回來了,他不了解情況,不知道妻子已經知道了他的那些手段了,還在那自吹自擂,這就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性。

北斗:這個故事本身確實很生動,齊人的那個形象和無恥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后來有人就根據這個故事,把它改編成戲劇,但是你的文章中,像這樣生動的語言不是很多,大部分都很短,但是簡潔明了,寓意深長,這也和你的語言的特點有關吧。請你最后,再談談你的語言特點吧?

孟子:《孟子》這本書的語言淺顯自然而又明快暢達,“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文章語匯豐富,富于表現,情態逼真,宛然如見。

文中大量運用語氣詞和排比、感嘆、反問等句式,既保留了口語的特點,又帶有強烈的感情和氣勢。這種語言風格是形成我的藝術感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斗:是的,我從你堅如磐石的文風中,感受到了澎湃的激情,雄渾的氣勢,這對我影響很大,心胸時常充滿浩然之氣,這真得好好的謝謝你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825評論 6 546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81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980評論 0 38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4,064評論 1 31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779評論 6 41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109評論 1 330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99評論 3 45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287評論 0 291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99評論 1 338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515評論 3 36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750評論 1 375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221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933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32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667評論 1 29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49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703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
    珝兮閱讀 726評論 0 3
  • 北斗:孟子,你好,我對你可是心仰已久,今天我們來探索一下你的思想如何? 孟子:你好,也許世風日下,正是人們需要我的...
    玩哲閱讀 5,104評論 4 75
  • 《孟子》一書一般認為是孟子所作,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
    sunny321225閱讀 3,110評論 7 18
  • 本周閱讀了張愛玲的《半生緣》,只覺張愛玲對動蕩背景之下的男女之情、跌宕起伏描寫地淋漓盡致。 《半生緣》講述了舊上海...
    青爭志閱讀 533評論 0 2
  • 只有最親的人會戳開你靜心包裝的華麗外衣 讓你丑陋的傷口露出來 洗掉你的膿水 撒一把鹽消毒 含著淚給你包上可以讓所有...
    f81cb7030c2e閱讀 23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