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是古今中外的人,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平民百姓所討論的永恒母題,只是前者把它上升到學術高度,后者只將它作為茶余飯后的閑談。 生與死看似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在生的狀態,人不會是死的;而人死了,又不能復生。他們像一個矛盾,但人們只看到它的對立性,往往忽視它的統一性。 人們渴望生,從古至今,希望長命百歲,連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但又懼怕死,對死的懼怕體現在對生的渴望上,但其實人們大多并不滿現在生存的狀態,壓力,不順心,大多數人也曾想過自殺,只是沒有付諸行動罷了,因為恐懼死。人們之所以活著,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對死亡的恐懼又來源于對死亡的無知,死亡就像一個無邊黑洞,看不到底,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有已死之人才知道,可是他們無法讓生者知道。人們總習慣于在熟悉的環境里,懼怕陌生環境,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貪生怕死。也許死后精神不滅,又附著在另一個肉體之上,在另一個世界存活,這只是一種隨性想象罷了,沒生者真正知道。但我覺得人死后確實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存活。 我們總說時光匆匆,可我們好像總在徘徊總在躊躇,人們花大部分時間來彷徨,幾個瞬間成長,而成長完了之后又感慨時間匆匆,其實我們過得都很無聊,枯燥,單調,這都是成長的奠基,我們成長需要這樣的人生積累,可我們總在垂垂老矣之年感嘆人生短暫,卻不知人生總是無聊,而只銘記那幾個成長的瞬間,當然覺得人生不充實,不充實就導致了這樣的感嘆。 發出這樣的感嘆,說白了想重來人生,返老還童,說到底就是不想死。人人都不想死,你不想,我也不想,但我們生活得又很無趣,有時候覺得生不如死,看透人生,世間再無樂趣,便產生厭世情節,古代有人做了隱士,現代則在鄉下種田,回歸大自然,也有的在城市茍活,卻成了詩人。這樣的人,是對生沒有留戀,但也懼怕死亡的。 我敬佩那些為理想獻生的人,王國維老先生在對國學感到絕望之后縱身一躍冰涼的水中,世間從此再無國學,而他也失去了他的生命,他在縱然一躍的那一瞬間,看透了生死,不留戀于生,不懼怕于死,因為他知道生死其實都是一回事,在他眼里,生死都是一片虛無。 但這只是一個個例,在他心中的世界是無味的,可是在我們所有人眼里,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生在這世上到底為了什么?我私以為,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生命來自偶然,自己無法選擇,但生命的終點也是偶然的,但也可以說是固定的,因為有人選擇自盡。 我們每個人生存于世,從小接受教育,畢業了工作掙錢,結婚養家,給下一代教育,重復著自己的命運軌跡,這里包括所有人,不論窮富,我們都在追求著金錢,地位,名譽,權力。當有人擁有這一切之后,好像達到人生巔峰,便開始玩樂,可嘗遍世間一切之后,又感覺到人生寂寞無聊。在不斷地變老,在恐懼死亡中等待死亡。于社會而言,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生存,都在為社會進步而努力,但是社會進步了又能如何?在每個人的眼里社會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話題,雖然身處其中,但又感覺置身于外,其實歷史是由那少數幾個偉人創造的,而不是蕓蕓眾生。在若干年后,這個社會與我們毫無關系,它甚至會不復存在。那么它進步的意義是什么?我當然知道它進步了會改善社會中個人的生存質量,可原始人過原始人的生活也能適應,并樂在其中,我們總悲憫先人過得不好,豈不知我們在后人眼里也是被悲憫的對象。眼光再放長遠一點,人類存在也沒有什么意義,在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存活著,總有一天會全都不復存在,等到那一天,我們連存在過的痕跡也沒有。 我并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我不否認每個人存在在世界上的那段時間,每個人都在同一時間經歷著不同的生活,也許我正在享受快樂,而有人正在承擔痛苦,世間有太多感情,人生的百味,都在人心底,需要人們各自去感受,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這是非常微妙又美妙的一件事。但這并不是生命的意義,它也許會成為生命生存的理由,但不會成為生命生存的意義。 生,趨于死。死,又趨于生。我不相信人死而復生,但我并沒有否認人靈魂的永久存在,它可能是經過某種轉化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生命里面。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墜輪回。我相信靈魂是有輪回的,只是現在我們還無法解釋認識。所以生死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但它們都意味著虛無。生命沒有意義,我這里指的是長期上的意義,如果你說活著賺錢養家,這樣淺顯短暫的意義,我無法反駁。就目前的科學發展來看,生是能感知到的虛無,死是無法感知的虛無。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無法在生的時候描述死之后的那種虛無,但死確實帶走了一切,讓我們從被了解的這個世界消失,走向未知的虛無,至少在生的世界看死是這樣的看法。換種說法,生是心靈上的虛無,死是肉體上的虛無。但生死都趨向于虛無。 生命存活在這個世界,我時常想這個生命的本質是什么?從何而來,世間的一切又是什么?我們所相信的一切到底是真還是假。這些問題常常困擾我,讓我感到迷惑,讓我對生命產生懷疑。 莊子的妻子死后,他卻擊碗奏樂,因為他知道生是來源于一片似有似無的虛幻之中,在這世間形成形體,死后又回歸于這樣似有似無的虛幻之中,一切就像四季變換那樣簡單,有什么可悲傷的呢。在那么遠古的時代,莊子就有了對生死超乎常人的認識。可我們總沉溺在生的喜悅,死的悲痛之中,無法超脫。 生死實在不應該引起我們什么過多情愫,因為生死都是一回事,不過是因為我們對生死的這個人擁有太多感情,所以我們會因此高興或悲傷。但就生死本身來看,就是一個生命的過程,死如生,生如死。我們不能只把視線局限于個人家庭社會,眼光放長遠一點來看,站在人類與宇宙的角度,它們都是虛無的且無意義的。 但我們總是社會中的個體,總有著七情六欲,不可能像莊子一樣做到如此灑脫逍遙。可我們看透生死,知道逝去的人其實和我們活著的人是一樣的,而活著的人不再那樣計較得失,看淡一切,終究是會得到一些慰藉和啟示,不再忙忙碌碌追求比生死更加虛無的東西,不再讓自己過得太累,反而轉向我們最本質最質樸的東西里去,就是讓我們生命生存的那些理由——人生百味。從身邊的朋友親人開始,享受在世間的這幾十年,喜怒哀樂,人生百態。 然后當死亡來臨之時,不再恐懼,不再悵然若失,因為我們只不過從一個虛無,跨向另一個虛無,在一切似有似無之中度過這一生,享受它,然后再釋然地回到虛無之中。
生死趨同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https://dev.mysql.com/downloads/mysql/ 官網的社區版的下載地址 最終的下載地...
- 之前一直不能下載文件到本地,今天用了FlashFXP無意間可以下載到本地了 主要@前面的是用戶名,之前一直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