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給我打電話,告訴我,麥子熟了,星期天的時候回家收麥子,我答應著。心里卻不禁納悶,我上星期天見到的麥子還是綠油油的,這才三天,難道真的就熟了?騎上車子,來到城邊。一陣風吹來,金黃的麥穗隨風起伏,仿佛在向人們招手示意。我突然想起母親說的話:“芒種的麥子一天三熟,節氣不等人啊!”急忙掏出手機,手機上明確的顯示:今日芒種。炎熱的天氣,滾滾的麥浪,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緒扯到了幾年前搶收小麥的情景中去了。
那時候,村里都還是人工收麥子。麥收前一星期,村里人就開始準備過麥了。平整麥場,磨鐮刀,釘新鐮刀,安置插子,木锨,修理馬車,三輪車,拖拉機,各種工具都要收拾好,保證到用的時候是最佳狀態,不能因為工具不好用而誤了收小麥。一切準備好了,麥子也熟透了,于是開鐮。
割麥子是最累的活計,天氣熱不說,光是彎半天腰,就夠受的了,更別說還得不停地揮舞著鐮刀割麥子了,其辛苦是可以想見的。通常割麥子都選在早起,圖涼快,而且麥子不是太干,不太扎人。天剛蒙蒙亮,地里已經人聲鼎沸了,人們說著笑著,鉚足了勁,爭取在日出之前放倒更多的麥子,少受一點日曬。早飯是送到地里的,簡單的吃點,接著干活。太陽開始毒辣起來的時候,一塊地的麥子差不多全被放倒了。各種各樣的運輸工具開始上場,裝上滿滿的一車麥個子,收拾東西回家,半天的勞動算是結束了。
拉麥子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尤其是裝車的技術,麥個子一個個剁在一起,要互相壓著,才不至于溜車。技術不到家的,裝的不好,走到半路,溜車了,溜一次,不要緊,裝上;再溜一次,再裝上,溜不了三次,那麥個子就放不住了,為什么?你想啊,麥子上有麥葉,它們可以纏著壓著,不至于掉下來,溜了兩三次,葉子全掉光了,那還不溜下來啊?所以,裝車是技術活,我那時候別的不干,就是裝車,一次也沒溜過,很是受到夸獎,甚至有人專門請我裝車。現在想想也是有趣。
上午的活計結束后,到家也就11點左右,早早地把午飯做好。午飯通常是最豐盛的,雞蛋、肉、面條等等,農家人的好東西都拿出來了,吃飽了才好干活。畢竟對于一季小麥,幾個雞蛋、幾斤肉太不值得一提了。吃完午飯,如果天氣沒什么問題,通常會休息一下,但天氣預報要是說有雨,那午休肯定是不可能的了,趕緊去地里忙活,割麥子、拉麥子,搶著往家里收拾。
那時,脫粒機還是搶手貨,為了趕時間,常常晚上打場。打場是最臟了,塵土飛揚,而且手上的活一刻也不能停,因為機器不等人啊。打完場后,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臉上像抹了鍋底灰,鼻子更是黑的不成樣子。早上還在地里長著的麥子,到晚上都變成了麥籽,這還不算完,還要把麥籽扛上房,曬干,最后入囤,才算大功告成。
過麥的時候,最怕的就是下雨,簡直就是在和老天爺比賽,天一陰,所有的人都會搶著蓋住麥子,保住收成,盡量地減少損失。不下雨,最好;下雨了,也只能盡人力而已。
經過最多一個星期的忙碌,全村的麥子基本上就全搶到家里了。人們開始了夏播夏管了。
如今的收麥子,真是太簡單了。星期六早起,我趕到家里,和父親一起去地里收麥子,到晚上,地里已然種上了玉米,真是現代化的速度,一天就過完麥了,感覺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