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圣誕節,我將在“UP-情緒障礙跨診斷治療”的第二階課程中度過。這是我為自己選擇的“送走2016,迎接2017”的方式,希望像這即將過去的一整年一樣,在學習和成長中度過,同時,更是為了深度探究“情緒”這個課題,看清楚諸如焦慮、煩躁、緊張、憤怒、抑郁、恐懼等這些負性情緒何以嚴重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生與死。
針對情緒障礙的UP治療法,是被美國政府納入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關于它具體是什么,我無意在此展開敘述,而是希望拋磚引玉,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在《參透生死》中提出來的很重要的指引――疾病也是修行的資糧。
毋庸置疑,疾病帶給我們的往往是莫大的痛苦和煩惱,我們總是不遺余力地對抗疾病,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怕死。尤其當“絕癥”、“晚期”等字眼出現在眼前時,恐怕沒有幾個能保持心中的淡定,“五雷轟頂”、“渾身癱軟”估計是常見的反應,接下來是一系列的憤怒、懷疑、幻想、絕望,直至妥協。所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在你生病特別是病入膏肓的時候跟你說:“放下吧!一切都是虛幻!”你會不會氣得想扇TA?然后惡狠狠地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要不你來試試!”那時的我們怎么可能放得下?
那么,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聊聊這事兒,比如,想想糾纏在被疾病消磨的負性情緒中的好處。首先,我們是地道的“受害者”,可以堂而皇之地求關注,求可憐。其次,“我生了病我最大”,凡事要以我為先以我為重。再者,我憤怒,我抱怨,我矯情,我作死,都是該被理解和接納的,誰讓我是病人呢!在生病的情況下,小我的存在感和特殊性往往會得到比平時放大好幾倍的滿足,它利用的正是人們的同情心。
然而,這種感覺并不好,它不會有滿足快樂的時候,負性情緒會像一個無窮無盡的黑洞,毫不留情地吞噬著我們所有的能量和他人給我們的耐心,我們在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在傷害著在乎我們愛我們的人。
一位從十年重度抑郁中走出來的朋友告訴我,被病魔折磨的那段時間里,覺得自己就是個“三無產品”:無力、無望、無價值。但是,有很強的內疚感,對家庭的內疚,特別是對孩子的內疚。
所以,我認為,修行要從平時做起,將疾病視為資糧。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真相,換一個角度看待世界,豁達地面對人生。當眼中的世界圓滿無礙時,又何來需要釋放的負面情緒呢?經過平時修行的積累,就可以漸漸地實現心靈的自主和明白,而不被負性情緒所捆綁。如果能安住于真心,就有可能調伏冤親債主的妄心,那么,沾染惡緣、疾病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即便遇見,以全然接受的態度,順流,臣服。以一顆臣服而清凈的心面對疾病,面對無常,我們就不會被負性情緒牽制,眼前的人生格外清亮。我想,那時再談“放下”二字,忽然覺得輕松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