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充分表達憤怒
為什么我們會生氣?
1.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
2.我們經常把外在刺激等同于內在原因。如果在一個社會中,內疚被運用來控制人;那么指責他人就容易成為一種習慣。
3.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和懲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 ? ? ?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
? ? ? ?假定我們約了個人,時間到了,她卻沒來。如果彼此的關系處于比較微妙的時期,我們可能會憂心忡忡。如果我們看重的是誠實守信,我們也許會覺得煩惱。反之,如果我們想休息一會兒,我們可能就不會介意她來晚了。? ? 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
“合理的憤怒”?
1.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2.在我們看來,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
3.與其沉浸在“合理的憤怒”,不如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我們將會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4.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暴力的種子
下文是我在瑞士監獄中與約翰的談話記錄。我想借助它來說明區分外在刺激與內在原因的實際意義。
約?翰:“三個星期前,我向監獄的官員提出了一個請求,至今他們仍沒有反饋。”【郭路:陳述事實】
馬歇爾:“發生這個事情后,為什么你會生氣呢?”
約?翰:“我剛才已經和你說了,我生氣是因為他們沒有回應我的請求。”【郭路:把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行為聯系在一起,沒有認識到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馬歇爾:“等一下。在你說‘我生氣是因為他們……’時,停下來想一想,你和自己說是什么讓你生氣了?”
約?翰:“我沒和自己說什么。”
馬歇爾:“好,現在停下來,好好體會一下你的心情和想法。”
約?翰:(沉默了片刻,然后說)“我告訴自己,他們一點都不尊重人,他們冷漠無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他們真是一群混蛋……”
馬歇爾:“謝謝。這就足夠了。現在你知道自己為什么生氣了嗎?是因為這些想法嗎?”
約?翰:“但是,這樣想有什么不對?”
馬歇爾:“我不是說你這樣想有什么不對。我也沒有說,你不該說他們冷漠無情、自私……。但是,這樣的想法讓你很生氣。想一想,你有什么需要,‘在此時此刻,你需要什么?’”【郭路:我生氣,是因為我……(有怎樣的需要)】
約?翰:“(沉默了很久,然后說)“馬歇爾,我需要他們讓我去參加那些培訓。如果我無法參加那些培訓,出獄后,我還是會再進來的。”
馬歇爾:“現在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你的需要上。你是什么樣的心情?”
約?翰:“害怕。”
馬歇爾:“現在,假定你是監獄的官員,而我是犯人。如果我把你看作是冷漠無情的官僚,即使我沒有當面指責你,那樣的想法也會通過眼神流露出來。如果我和你說‘我真的很需要那些培訓,如果無法接受培訓,我擔心我遲早還會被送進監獄……’與把你看作是冷漠無情的官僚相比,哪種方式更可能使我的愿望得到滿足呢?”
?(約翰眼睛直盯著地板,沉默不語。)“嘿,伙計,在想些什么?”
約?翰:“說不出口。”
三個小時后,約翰過來和我說,“馬歇爾,我真希望,你兩年前就和我說你早上的那番話,那樣,我就不會殺了我最好的朋友。”
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認為那些人應該受到譴責或懲罰,那么,就像這位年輕的囚犯那樣,他們播下了暴力的種子。
有一次,我發現我的小兒子從他姐姐的房間拿走了五十美分。我問他:“布萊特,你問過姐姐了嗎?”“我沒有拿她的錢。”他答道。這時,我想到那四種選擇。我可以說他撒謊或說他不尊重我,可是指責一個人,往往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然而,如果我用心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或直接表達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的需要就較有可能得到滿足。
?作出選擇后,我表達自己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行動而非語言。我傾聽他的感受——他感到害怕,他的需要是保護自己避免受到懲罰。通過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的感情加深了,這樣,我們就能使雙立的需要都得到滿足。然而,如果在和他說話時,我已經把他看作是不誠實的孩子——不管有沒有說出來,他一般就會由于害怕而不敢說出事實。換一句話說,如果把他人看作是說謊的人,那么,這種看法很可能就會成為預言。如果知道說出事實會受到懲罰,為什么還要說出事實呢?
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那么,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
例如,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和一個大公司的總經理說:“你知道,你們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殺手,你們不能再這樣濫砍濫伐了!”很明顯,以這樣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很難得到積極的回應。在受到指責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
當然,指責他人有時可以使我們達到目的——出于害怕、愧疚或慚愧,他們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然而,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也是在使用暴力。
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制造了新的問題。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這樣,就長期而言,我們給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煩。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現在讓我們看看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的具體步驟。
首先,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我們避免采取行動去指責或懲罰對方。我們只是靜靜地體會自己。
接著,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郭路:這就是智慧滋長表的前兩步:先客觀回放之前的場景,然后找一下自己情緒的根源。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情緒的根源在于自身尚未滿足的需要。】
例如,無意中聽到某個人的談話后,我們認為由于種族的原因自己遭到了排斥。這時,我們體會著憤怒,并留意腦海中盤旋的想法:“這太不公平了!她這是種族歧視!”我們知道,像這樣的想法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于是,接下來,就去了解自己想要滿足的需要。如果我把某個人當作種族主義者,我的需要也許是接納、平等、尊重或聯系。【郭路:在表達憤怒前,經歷了三個步驟。】
為了充分表達自己,我們現在需要張開嘴,說出我們的憤怒——怒火此時已被轉化為需要以及與需要相聯系的情感。【郭路:表達感受。老師說,溝通和表達感受的目的是為了和對方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的。太經典了!牢記:非暴力溝通是愛的語言。】
然而,表達此時的感受也許需要很大的勇氣。對我來說,生氣并沖著人們嚷“你們這是種族歧視”是很容易的。事實上,我甚至還會覺得高興。【郭路:因為發泄了情緒,很解氣。】
但是,傾聽心底深處的感受和需要卻很可能引發不安。【郭路:引發不安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當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時,會發現這些需要不符合所謂要當好人的條條框框,不符合“完美”和“好人”的標準。這樣的需求太真實,讓我們一時無法接納。我們已經習慣了用腦的生活,對于心發出的聲音,無所適從。更進一步講,我們不安,是因為我們不看重自己獨特的生命,我們習慣于活在別人的眼中。】
為了充分表達憤怒,我們也許會對那個人說:“你走進房間后,和其他人都打了招呼,卻沒有和我說話,現在你又在議論白種人,注意到這些,我的胃有些不舒服,而且很害怕,因為我很看重平等。我想請你告訴我,聽到我說這些,你的感覺怎么樣?”【海鷹:鄭委老師一直在強調,有情緒不處理問題,但是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師講離開現場,這段話告訴我們,離開現場后我們需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和自己相處,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也就是智慧滋長表的流程。
先傾聽他人
然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在表達自己之前,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如果對方還處于某種情緒中,他們就很難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們用心傾聽他們,并表達我們的理解,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一般也就會開始留意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有些人,對一些種族和民族,有著某種特定的看法。在過去的30年,我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人,并和他們有過交流。有一天清早,我從機場乘出租車前往市區。突然,車內的喇叭傳來出租車調度中心的聲音:“請到猶太教堂門口接費希曼先生。”接著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先生嘀咕了一句:“這些該死的猶太人起得這么早,把別人口袋的錢都掏光了。”
聽到這句話后,大約有20秒,我十分惱火。在年輕時,聽到這樣的話,我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揍他一頓。這時,我深呼吸了幾次,然后,靜靜地體會自己的痛苦、恐懼和憤怒。我很在乎自己的感受。我意識到,我生氣并不是因為我身邊的那位旅客,也不是因為他說的話。雖然他的話激發了我心中的火山,但我知道,我的憤怒和恐懼早已潛伏在那里。【郭路:實例詳解表達憤怒的前三個步驟:第一,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第二,體會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看到并允許這些感受存在,想一想是什么讓我們生氣了;第三,了解自己想要滿足的需要。】
我靠后坐了坐,留意那些想傷害他的念頭。我甚至想到了他被我狠狠揍了一頓。【郭路:如果不讓這些念頭在腦中停留,也許就是現實中的暴力行為了!】
這樣,我漸漸平靜了下來,并開始去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郭路: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情平靜了,再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安撫了自身的情緒后,心情平靜了,才能以空杯心態去傾聽別人。】
我脫口而出的是:“你感到……?”我試圖去了解他的痛苦。為什么?我想了解是什么樣的痛苦使他對猶太人如此反感,我還希望他能領會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如果他還處于痛苦之中,他就無法傾聽我的心聲。于是,我想先去了解他,傾聽他的心聲,并表達我對他的理解和尊重。我過去的經歷告訴我,如果我可以理解他,那么,他也就能理解我。這并不容易,但他將能做到這一點。【海鷹:這里作者分享了一個表達自己感受和需要的技巧,就是先用心的獲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對方被理解,被接納以后,他的心才會為我們打開。這和共情同理。】
“你有些不滿吧?”我問他,“聽起來,你可能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歷。”
他看了我一眼。“是的,這些人真惹人討厭,他們做什么都是為了錢。”
“你有點厭惡他們,在經濟上和他們有來往時,你認為自己需要小心點?”
“正是!”他大聲說道,接著他就繼續表達他的看法。我一邊聽他講,一邊用心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我意識到,他感到擔心,想保護自己。作為一個人,我明白“擔心”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保護自己”又是多么地重要。當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就會發現彼此作為人的共同點。【郭路:作者在悅納這位司機,當悅納時,他充分尊重對方,他對司機的生命有敬畏心、慈悲心。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老師上課時,說“悅納就是尊重”,明白了!如果我們在與人溝通時,能發現彼此人性的共通點,那么我們就能加深彼此的關聯和關系。】【海鷹:對對方的感受感同身受,慈悲心就由此而生。】
雖然,我極不認同他的想法,但我的經歷告訴我,如果我不強調我與他人的觀念的不同,我就較容易接納他們。特別是當我遇到一個有像他那樣想法的人時,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糾纏于他們的想法,我的生活將會變得愉快得多。【郭路:區分感受和想法,就是活在當下。也就是我們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而只是用心去觀察、感受。】【海鷹:這段話道出了怎樣用心不用腦。用心就是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不在意對方對待事情的具體觀點和做法,也就是不用腦判斷對方的對錯,如果我們擁有了獲得對方感受和需要的能力,我們就很容易和對方共情,也就是同理心。】
那位先生一直訴說著他的憂慮和不滿。不經意間,他已經從猶太人談到了黑人。看起來,他渴望有人了解他的痛苦。我靜靜地聽著,大概十分鐘后,他停了一來。他覺得我已經理解了他。
接下來,我就告訴他我的感受:
馬歇爾:“一開始,聽到你對猶太人的評論時,我很生氣,也很傷心。因為我對猶太人的印象和你說的很不一樣,我真希望你能有一些別的體驗。我想請你告訴我,你怎么理解我說的話?”
他:?“哦,我并沒有說他們都是……”
馬歇爾:“對不起。我想請你告訴我,你怎么理解我說的話?”
他:?“你在講什么?”
馬歇爾:“請讓我重復一遍。我真的希望你聽到我的痛苦。你聽到我的痛苦對我很重要。我剛才說的是,聽到你對猶太人的評論,我很傷心。因為我對猶太人的印象和你說的很不一樣。我很希望,對猶太人,你能有一些別的體驗。我想請你告訴我,你怎么理解我說的話?”
他:?“你的意思是說,我沒有權利那樣說。”
馬歇爾:“不是這樣的。我希望你對我的話有不同的理解。我真的不想指責你。我無意指責你。”
我試著放慢談話的節奏。根據我的經驗,只要人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他們就很難體會到別人的痛苦。即使這位先生說“我怎么可以那樣說話,我真的太不應該了”,他仍然沒有在體會我的痛苦——相反,他沉浸于自我懲罰所帶來的痛苦之中。
我不希望他聽到指責,因為我想提醒他我的痛苦。指責別人是很容易的。人們常常覺得自己受到了指責,有時他們自己也同意,并開始恨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郭路:變態邏輯不會改變別人】
在另外一些時候,他們痛恨我們稱他們為種族主義者或別的——當然,他們也不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一旦我們注意到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或發現他們在責備自己,我們也許就需要暫時停下來,并去理解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海鷹:這一點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非常重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我的感受并不需要你負責,我只是想要你感受我的感受。如果在某種情境下對方感受不到我們的感受,或者對方感受到的是被指責,那么,想要表達自己感受的一方最好是終止溝通的欲望,而是將心思用在感受對方情緒產生的經歷上。】
給自己時間【郭路:緩慢而優雅地改變】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我的朋友薩姆?威廉斯(Sam Williams)把非暴力溝通的表達形式寫在了一張卡片上。每一次老板批評他的時候,他就把卡片掏了出來,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表達。我問他,老看卡片并花時間組織句子,他的同事是否覺得很奇怪,他回答說:“我并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想清楚怎么說,而且,即使時間長了點,我認為也是值得的。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與人聯系。”在家里時,他更經常地使用到卡片。他向太太和孩子們解釋了為什么他要花時間看卡片。只要一有爭論,他就拿出卡片,認真考慮如何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作出回應。一個月以后,他就不需要再用卡片來提醒自己了。后來,有一天晚上,他和他四歲的孩子在看電視時發生了爭執,他的孩子著急了,大聲喊道:“爸爸,快拿卡片!”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氣的時候也能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建議你做以下的練習。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我們生氣是因為我們的想法——我們認為人們“應該”或“不應該”做什么,我們還給人貼上各種標簽,并說長論短。請留意我們頭腦中“我不喜歡抽煙的人……”之類的想法。然后,問自己:“我不喜歡他們……,是因為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尚未得到滿足的需要,而不是考慮他人有什么過錯。【郭路:“我生氣,是因為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很好的句式啊,跟智慧滋長表的模式是多么相近。遇到問題,先內觀自己,把箭頭指向自己,而不是別人。改變永遠是自己。老師總結得太好了!】
當然,實際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和我小時候生活的底特律街區相比,也許會少一些暴力,但也相關不遠。在不順心時,許多人已經習慣于批評和指責他人。因此,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郭路:在家里閉上嘴,讓思緒飛一會兒,就沒有家庭大戰了,哈!】【海鷹:學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多少,做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總結提高了多少,反思總結提高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總結提高之后又學習了多少。非暴力溝通的表達方式和愛與幸福的理論一樣,需要長期在實踐中摸索,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從知道到做到的十萬八千里,不要著急,每一次的體驗,都讓我們離充滿愛意的表達近了一點點。】
小 結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海鷹:這個流程大家是否很熟悉?這不就是智慧滋長表的流程嗎?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滋長表的表達。滋長表側重找我們自己的問題,而非暴力溝通側重找我們的需要,我們的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因為需要沒有被滿足,這是共通的。而且從這個角度去寫滋長表的話,更容易找到真正的自己,更容易悅納自己。如果再嘗試在同樣的場景獲得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然后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正向循環就形成了。】
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