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的時候,我又借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特別有名的《奇特的一生》。最初結識這本書,是在讀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時候,那時我還模仿李笑來老師的做法,運用了一陣子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即——認真記錄每一天做事情所花銷的時間單位,并在一個階段之后,進行總結。
那個暑假,我大概是太無聊,便記了一陣子,但后來就忘了,一切便都不了了之。
及至我再拿起這本《奇特的一生》,我才開始對“時間統計法”有了一個新的理解。
02.
書名:《奇特的一生》
作者:格拉寧
譯者:侯煥閎 唐其慈
這本書講述了柳比歇夫傳奇的一生,他從28的時候,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利用精確的“時間統計法”,保證了自己的旺盛生命力,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學、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蠕蟲那么長,人生可能那么短!”柳比歇夫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便是他最大的秘密——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他選擇用“時間統計法”。
從1961年開始,柳比歇夫就開始記錄時間的開銷,他把時間當成金錢一樣,從收入和支出這兩個渠道進行統計,并在最后計算出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并且,從未間斷。
對于柳比歇夫來說,從來沒有已“成為”怎樣一個人,他永遠正在“逐漸成為”怎樣一個人。
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他是一個怪人,這種禁欲系的枯燥統計法,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去實踐的。但是,他卻能多年如一日地記錄,竟也因此換來了奇跡的發生。可以說,這讓我看到“自省”的力量。
也許,我們不一定要完全模仿柳比歇夫的做法,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時間統計”,我們確實可以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我們以為自己在充分地利用時間,其實我們浪費了更多。柳比歇夫就是一個善于利用“時間下腳料”的人,他會根據自己能利用的零碎時間給自己安排合理強度的任務。他一生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成就,全憑他的周密計劃,他挑選時間,規定節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03.
柳比歇夫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
日期+事件+花費時間
每天記錄5-7行
比如,我昨天的生活就可以這樣記錄:
1.2017年10月30日,更新簡書文章,用時1小時。
2.閱讀《奇特的一生》,并記錄讀書筆記。用時2個小時。
3.學習《論語》第二章為政,并嘗試背誦。用時1個小時。
4.陪伴媽媽,2小時。
5.玩湯姆貓記憶游戲2小時。
……
好吧,大體上就這樣。通過以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天我花費了多少時間,在我想做的事情上。并且也能夠感知到自己在什么地方浪費了太多的精力。這樣記上一段時間,我發現,一天24小時,我真正能夠全情投入的時間并不多。這種反思,對于一個想高效利用時間,追求更高人生目標的人來說,極為關鍵。
本書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上。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推翻它要比理解它要容易得多。這種方法值不值得大面積推廣,還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柳比歇夫正是賴于此,才有了那么高、那么豐富的成就。所以,在否定它之前,我們應該更深刻地理解這種做法本身的核心特質——充分地尊重時間,并盡可能地把一切都集中在一個目標上。
他對于時間的崇敬,成就了他的輝煌,而我們從他身上,也能夠汲取到我們所需的營養,那就是:對于時間充分地尊重。
04.
尊重我們的時間,就是尊重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否對于自己怎樣消耗時間這件事情一清二楚呢?柳比歇夫知道。也正因此,他與眾不同。
“時間統計法”啟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可能性。我們每個人所能做到的,要比我們實際所做的,要多得多。
不管我們是否利用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我們都應該增加對于時間、對于自身目標的關注。只有這兩者清晰,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奇特的一生”。
擁有明確目標的人生是幸福的,在計劃我們這一生的時間怎樣使用之前,先想好目標,會更好。
所以,在我看來,想要擁有“奇特的一生”,不一定非要死板地模仿柳比歇夫,我們更應該領略這件事情背后的精神內核,只要我們應用的方法有助于我們認清自己、有助于我們集中精力,就都是有益的。
文|升騰的信徒
無戒365極限挑戰訓練營 第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