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期間,我關注了兩部人氣很高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和《大唐榮耀》。雖然一開始都沒報太大希望,但它們都讓我覺得非常驚艷。
雖說《大唐榮耀》是一部標準古裝偶像劇,用史實來考量它,就顯得太學究,太沒事找事了。但是《大唐榮耀》還是引起了我的感慨:為什么制作方要放棄原著小說的名字《大唐后妃》,而選擇《大唐榮耀》作為電視劇的名字?因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榮耀的朝代——大唐——最灰頭土臉的動蕩時期:安史之亂。
哪怕是安史之亂平定之后,李氏皇族的榮耀也蒙上一層濃濃的陰影:為了安撫安史降將,大量分封的節度使讓朝廷的藩鎮割據更加嚴重。這甚至成為一百多年后大唐王朝覆滅的主要原因,更遑論在安史之亂發生的當下,整個李唐江山所遭受的屈辱。所以說,這個時代確實無論如何是稱不上“榮耀”二字,無論如何也不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所回望的那個盛世唐朝。
安史之亂的成因,一直是史家爭鳴之地,而“玄宗晚年,朝政的病態運作”,則是各派學者都支持的觀點。官員的貪腐,就是造成朝政病態運作的根本原因。這些問題,當然就不是《大唐榮耀》這部偶像劇,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了。
說到這里,我并不是想表達《大唐榮耀》就是一部不好的作品;相反的,一些借古諷今的作品——試圖用古代的朝堂政事來暗喻今天政治生活的作品,有時卻里里外外透著一股隔靴搔癢的尷尬。畢竟,隔著千百年沉重的時光,就算人性恒古不變,那江月也不再是當年那一輪了。
于是在這個回望故人的時節,一部講述現在的作品橫空出世——《人民的名義》。反腐,這并不是一個新題材,從改革開放以來,表現當代反腐行動的作品一直不絕如縷。但是,也只有當大家剛剛切身經歷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之后,這樣的時政主旋律題材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榮登微博熱搜榜,泛濫微信表情包。
電視劇中,主角剛剛打掉的一個小怪:國家某部委某處長的故事引起了我的關注。
王侯將相的故事總是容易惹人文思,于是我也寫過這樣一個人物,這樣一個“農民的兒子”,但卻沒能像原著作者周梅森先生那樣字正腔圓的喊出:“中國農民很倒霉,有你這樣的兒子”。
的確,隨波逐流是人之常情,但守身如玉、潔身自好的大丈夫,更是古來有之。正是這些人,鑄就了開元盛世的榮耀;也將是這些人,迎著滔天巨浪,揚起船帆,引領中華民族的巨輪駛向更加榮耀的明天。
今天,年輕的我們更是何其有幸,見證了這樣一場巨浪洗禮后的祖國巨輪,更加熠熠生輝。
百尺竿頭需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如今,我們的黨和國家完成了這樣一次剜肉刮骨的療傷;未來,我們將面對的問題也許更加困難。但是,潔身自好,不忘初心,迎接更艱險的挑戰,擁抱更榮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