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利利寫得一篇文章,說是父母外出打工,待遇并不好,可因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有愧疚,便無時無刻利用物資和金錢來彌補感情上的虧欠,問候孩子最多的一句話是錢夠不夠花。從來不根據實際情況源源不斷給孩子寄錢,使得孩子養成了一味索取的習慣,連后來孩子不愿意讀書,參加了工作,父母隔三差五還在她枕頭底下塞錢,唯恐哪里委屈了她。父母用物質填補感情空缺的方式,被女兒套用了去,她拿父母的錢去栓住不靠譜的男朋友,為了男友竟然跟父母獅子大開口。
又是一篇關于留守兒童令人深思的教育問題文章。都知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作為父母誰也不愿意拋下孩子,遠走他鄉,可相對落后的農村根本無法滿足飛速上漲的消費和日益提高的生活質量。很多人甚至輟學就去了外地打工,其間很少再回去,就連人生的兩件大事——結婚和生子也是抽空回去辦一下,便匆匆逃離那個理論上稱之為故土的地方。對那個地方除了爹娘和孩子外,幾乎沒有多少感情可言。
對待孩子教育上,他們同樣沒經驗可言,因為孩子自從斷奶那天起,爺爺奶奶便成了孩子的第一監護人,隔輩親這一點注定老人很難做到好好培養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感情本已缺失,按理說需要在思想上多些溝通,情感上多些陪伴。不能與孩子相處的他們,沒有想辦法去培養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而是把心里對孩子的愧疚一味通過金錢和物資買彌補。一開始他們可能看到效果明顯,因滿足了孩子的物資欲望,孩子很滿意,也讓大人找到平衡點。如此一來他們覺得這一招簡單又管用。于是為了滿足孩子,自己哪怕不吃飯也毫無怨言,盡力去滿足孩子物資上的需求。可誰知道人的欲望是無底的,胃口一旦被喂大后,就很難再收回。他不會顧忌你金錢來得有多不容易,反而成了一種依賴,覺得你所有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久而久之,假如你斷了供應物資和金錢反倒成了你的不是。習慣了索取的孩子,指望他懂得感恩基本是天方夜譚。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這句話不無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都是金錢至上,不注重自身修養,那孩子很容易沾染同樣的習性,成為同一類人。上面提到的那個小女孩,交男朋友時,無形中就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傳統”。男朋友根本不在乎她,而她卻傻乎乎以為通過金錢和物質就顯示出了她的最大誠意,就能打動對方,以為用物資就能維系住感情,其實她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類似于父輩同樣的邏輯——物資能填充精神空洞的惡性循環。
以上言論并不是代表物資不重要,只是我們需清楚,人與人感情的維系,物資只占到很低的一個比例。還有比物質更重要的是陪伴,以及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
11.13
4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