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one 很火,火到每時每刻都有人在討論。每個人真的有認真看網站上的說明還是僅僅因為里面存在巨大投機機會的可能而心潮澎湃,和跟風進入?
“不要淪為失敗的投機者”,笑來老師的那場講座上說的話要不斷提醒自己。還有幾天時間,那就靜下心來琢磨琢磨,對這個事物多一份理解便多一份安全,在接下來才能多一份確定性去應對那巨大的不確定性吧。
Press.one 的商業邏輯
現在的世界:
假設我寫了一本書想出版,先需要找一家出版社。出版社會根據我書的內容和市場情況決定是否發行。兩種可能:
同意發行。出版社投入人力物力,經過校稿、印刷、分發、營銷等一系列動作,最后消費者購買。我可以獲得大概7-15%的版稅。
拒絕發行。若我的內容太差那沒話說。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內容在當前的市場上受眾較小,而出版社投入人力物力是有起步成本的,若出版社預估利潤較小甚至虧錢就沒有動力發行這本書,盡管我也許寫了一本“傳世之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唯一的選擇就是互聯網了,我可以寫連載,寫公號,搞粉絲經濟。然而,如果我是一個普通人,要通過上訴這些渠道來宣傳我自己,達到內容“出版”的目的,在初期是很困難的,要花很多的精力,于是我只能“懷才不遇”了。
簡單來說,在傳統的出版發行方式里:
于內容創作者,出版社控制了發行的大部分“流量”,內容只能被出版社“挑三揀四”,較被動,出版社處于強勢地位。
另外,創作者必須完全相信出版社給出的銷售數據,版稅收入出版社說了算,而真實情況怎么樣不得不看出版社社品了。
且,傳統發行的一部分成本被耗散在諸如印刷,運輸,損耗等中,這部分的利潤出版社和作者誰都沒有拿到,這也是導致作者分成比例較小的一個原因,且消費者將支付更高的單價。
于消費者,出版社出于對利潤最大化的考慮,在內容分發的源頭進行了一次過濾,必然導致一部分優質內容無法呈現給讀者。我在網絡、書店看著滿架子的“霸道總裁”“穿越”“校花”真是心累,但是出版社賺的可是盆滿缽滿。
傳統出版的耗時周期長,效率低。在現在這么快速的信息時代,如果動作慢點,書出來后說不定已經過時了。
出版社和作者面臨的另一個共同難題是:盜版。
有了Press.one的世界:
沒有免費的內容,內容質量越高收費越高。發現好的內容并進行推廣能獲得經濟利益,在物質激勵的下,人人都是“出版社”。從而好內容被發現的渠道大為增加。發現好的內容越多,這家“出版社”的影響力越大,這個效應跟我們現在的生活邏輯一樣。
出版的物質門檻大大降低(無印刷,分發的費用幾乎為零)。
創作者安心創作,再也無需操心出版發行的事,只要是好酒,那是不怕巷子深的。獲得的分成比例大大提高,且所有數據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一清二楚,香噴噴看的見。
消費者可以無國界,無時差,花費更低的享用優質內容,效率大為提高。
版權界定的時間戳獨一無二,盜版證據非常好固定。
實名制下,每個內容作者將對自己更負責,由此收獲的影響力也是更真實可見得。爛內容別說市場,藏身之處都沒有。
也即,市場中的三方的最根本利益方向是一致的。傳統的出版社格局將分崩離析。
綜上分析,Press.one 的商業邏輯是非常自洽的。
如果我們再從笑來老師開源的投資原則去審核Press.one的話,會發現Press.one 解決了賬務公開的剛需,大大提高了效率,去中心化,幾乎完全自治。
除了投資Press.one,作為普通個體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
可以預見,在Press.one上將會孵化出許許多多內容方面的應用,電影,圖片,社交,等等等等。內容創業真真是個利益巨大,且普通人實現一次時間銷售多次,購買他人時間等高級商業模式的一個不能再輕易錯過的機會。
記住:讓自己成為那個有成長率的資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