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和碗,原本都是黏土。然這黏土一旦變成了杯子和碗,杯子和碗,也就分了家。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黏土,是無;杯子和碗,是有。
有了名字,物就有了獨特的個性。杯子不能當碗用,碗不能當杯子用。如果這兩個東西能夠通用,那杯子或碗,就有一個沒有存在的價值。甚至,面碗不能當湯碗,湯碗不能當面碗,否則,單獨起個名字干嘛?
其實,人也是這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剛出生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一塊黏土,是個無。但從你的父母給你起名字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個無,而是有。每個名字都包含著一定的寓意,都包含著父母長輩對你的期待,所以,他們也會在有意無意中,給你提供各種生活條件。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遲早會長大,長大了就一切都懂了。仿佛在說,一塊黏土可以自己變成杯子或者碗。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沒有達成的夢想,孩子應該幫自己達成,于是在自己自暴自棄的同時,又拼命的揉捏自己手上的那塊黏土,仿佛只要拼命的擠壓,黏土就一定可以變成碗或者杯子。
有些父母把手上的黏土扔到太上老君的丹爐里去煅燒,有些父母把黏土放在溫棚里天天澆水怕他干裂了·····
形形色色的方法,都有。
但是,沒有一個父母愿意拿起《陶瓷制作工藝流程》這樣的書,認真的學習研究一下。仿佛,他們天生就是制作陶瓷的高手。
終有一天,父母手上的那塊黏土,會變成一個東西。或者是一個長得像碗的杯子,或者是一個眼睛已經熏瞎了的,全身閃著金光的猴子;也有可能,黏土早就變成一灘爛泥,成天到晚都趴在溫棚的某個角落里曬太陽。
無論如何,當初的那一塊黏土,最終會因為方方面面的因素,變成一個東西,固定的東西,幾乎沒有再改變的可能。要改變,就只有摔碎。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跨行,跨界,談何容易?一個跑外賣的,永遠不會知道一個政治家怎樣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而且能活得那么體面。一個手藝人也很難明白那些每天游手好閑的人是怎么生存下來的。
隔行如隔山。
二十多年前讀過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至今記憶猶新:是一座高山,就盡情的巍峨;是一片草原,就盡情的遼闊;是一只雄鷹,就展翅翱翔;是一匹駿馬,就熱烈的奔跑。
······是個杯子,就安心的裝水,是個湯碗,就安心的裝湯。
杯子有杯子的好,碗有碗的用途。無論是什么,盡量的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