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媽媽,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叫豆豆。
有豆豆是一個意外。原本我和先生的計劃是等條件成熟以后才要孩子的,然而,豆豆太著急了,主動找到我們了。
在一陣驚慌失措后,或許是出于本能吧,我們最終還是決定留下豆豆。
同時,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我是一個事業心很重的人,但作為母親,我又不得不有一段產假時間。意料之中,在我產假回到公司后,原先的職位已經有人頂替,我又得重新打拼起。
在新崗位上,我熬了2年,好不容易,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公司需要一個外派的項目經理。
那時候,我的先生剛好也是事業的上升期,總是到處出差,幾乎不可能照顧到家庭。
最后,在豆豆2歲半的時候,我們便把他送回了老家,開始了與他半年的分離之旅。
undefined
undefined
豆豆很乖,在老家,各個親戚朋友們都很喜歡他。
爺爺奶奶更是把豆豆當成心頭肉一樣疼愛,在生活物質上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
每天,我們也會跟豆豆視頻,視頻里,他經常跟我聊很多,會爺爺奶奶有多么的疼他,給他準備了什么好吃的,帶他去玩了什么好玩的。也會說他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了什么玩具,會拿著玩具在視頻里跟我們“顯擺”。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在視頻里跟我說一句晚安。
看著豆豆這么懂事,我們一直是很安心的。
一段時間后,豆豆突然問我:“媽媽,你什么時候來接我???”
我算了下日子告訴他,元旦我就來接你了。其實,那時候,我只是想回去看看他而已,并沒有打算帶走他,畢竟有“現實”的困難。
此后,每一天,豆豆都會重復的問我這個問題。我聽到,一次比一次難過,一次比一次心痛。好幾次,我關掉視頻后,自己便忍不住痛哭了起來。
undefined
undefined
慢慢的,我開始思考,我這么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對我來說,是事業重要,還是家庭重要,或者是豆豆重要等等問題。
一團亂麻......
在與先生長達半個月的溝通后,我做了一個讓我自己都感到震驚的決定:我要辭職!
我先生也是,他決定開始逐步調整工作狀態,將重心重新移回我們的城市。
后來,我們終于想明白,孩子需要我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私的欲望,讓孩子變成一個有父母的“孤兒”。
undefined
undefined
然而,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的順利。
元旦很快就到來了,我們也如約,回老家接豆豆了。
我想象中的畫面是,豆豆狂奔過來,呼喚著媽媽,投入我的懷抱。
事實恰好相反,他躲在門后,偷偷的看著我,不敢靠近我,更沒有一句暖暖的“媽媽”。
無論爺爺奶奶怎么說,他始終離我和先生,遠遠的,遠遠的......
我叫他,他沒有應我。于是,我走過去抱他,他也并沒有回應,只是僵硬的站著,讓我抱著。
undefined
undefined
想起幾個月前,還跟我無限親密的樣子,我沒忍住,就留下了淚水。先生很溫柔的幫我拭去了淚水,一把把我和豆豆,擁入了懷中。
這一天,豆豆沒有跟我們說過一句話。
但他的視線,一直沒離開過我和先生。
晚上睡覺的時候,豆豆總是不愿意閉上眼睛,先生問他為什么不睡覺啊,他還是不回答。
我把他擁入懷中,輕輕的問了一句,你是不是怕閉上眼睛,爸爸媽媽就消失了?
他輕輕的點了一下頭。
我如同往常跟他玩笑一般,輕輕的點一下他的鼻子,說:“傻孩子,爸爸媽媽就是來接你的呀,爸爸媽媽不走,就是走也會帶上你一起走”。
他終于放松的閉上了眼睛,沉沉的睡去。
undefined
4.png
這一夜,我未眠。
那時候,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媽媽”這個詞的含義。
在孩子的前三年,媽媽就是他的世界,是誰也代替不了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他需要在陪伴中擁有“安全感”。
后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豆豆依然沒有沖著我叫一聲“媽媽”。
我并沒有逼迫豆豆,我只是給他更多的擁抱,每天花很多時間陪他玩,陪他鬧,聽他說話等等。
在一段時間的過度期以后,那個活潑開朗的豆豆又回到了我的身邊。
我很慶幸,我一開始就沒有著急,能夠穩住自己的情緒,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采取了“溫暖”的措施。
我也很慶幸,我的孩子還能重新建立起來跟我的連結。
undefined
undefined
最后補充一下,豆豆的狀況,可以用海靈格的【親子關系中斷】來解釋。
每個孩子都渴望去接近他的父親母親,從中找到愛、被保護和安全感。如果這個孩子在他早年的時候經歷了跟父母分開,或者被父母拒絕,或者是在情感上被傷害,這種接近的欲望就會被狠狠地切斷。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送進醫院三個月,在他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這家醫院遠離自己的家,而且父母很少來探望他。通過這種分離,這個孩子會經歷到一種情感上的傷害。有過那次經歷以后,這個孩子不再充分信任父母,無法跟隨他自發的本能去接近父母。這種自然接近父母的模式被中斷了??墒牵@種對父母強烈的渴望仍然持續,現在這種情感會轉變成痛苦、傷痛、憤怒和沮喪。
一個人在孩童的時候有這種體驗的話,通常會發現他作為成年人很難去愛其他人。他會在這種對渴望的需求,和沒有滿足渴望的負面情緒之間掙扎。他的潛意識當中經常性地會拒絕一些他其實心底渴望或者期望的東西。他被這些痛苦、憤怒和沮喪所充滿,他會在常年的治療過程當中表現出憤怒,這種憤怒并沒有令他改變任何東西,這是因為這種憤怒其實是一種次要的感受。次要的感受是指一些夸張的情緒表現,可以是喜怒哀樂,并持續不斷地戲劇性地表達,但卻沒有相應的生死離合大事,或者不適合這些情況,通常是為了掩飾或逃避真實或原始的感受,不面對真實的人生。
面對現實的生活,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把孩子變成“留守兒童”也并非我們所愿。但我們能否想方設法,克服重重萬難,把孩子留在身邊呢?畢竟,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