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變現的時代已經來了!
2015年3月,果殼網推出國內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通過在行,用戶可以約見不同領域的行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見面約談,提供答疑解惑、出謀劃策、定制服務等。目前在行平臺上有超過8000名各領域的行家。
2016年5月,分答上線。自上線后眾多明星大咖及健康領域、理財領域、職場領域等名人答主在分答付費語音平臺回答各類問題。
上線僅四十二天,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33萬人開通了答主頁面,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復購率達到43%。分答每日付款筆數超過19萬次。
2016年6月,羅輯思維團隊的得到APP上線了。得到APP包含有獨家訂閱專欄、有料音頻、干貨電子書等多項內容。目前已經上線15個專欄,每個專欄的訂閱價為199元/年,單個專欄訂閱人數最多的達到86000+。
2016年6月,馬東與《奇葩說》明星辯手們一同打造的付費音頻課程《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FM正式上線。全年訂閱價198元,上線24小時銷售額破500萬,目前該產品在喜馬拉雅FM上的播放總量已達1900萬+。
由此可見,知識已經進入了體面變現的階段。人們開始愿意為極具價值的優質內容付費。
在這輪熱潮之下,是順應熱潮迎頭趕上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是隔岸觀火,只做一名旁觀者?你的心中是否已經有了答案了?
如果你想去試試,那么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
什么樣的知識才是真正有價值且值得去購買的?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將所學的知識內化、輸出并實現知識變現?
知識變現有哪些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賣什么?怎么賣?在哪里賣?
一、什么樣的知識才是真正有價值且值得去購買的?(賣什么?)
認知心理學家對貯存在人腦中的各種知識進行了一種最基本的區分。將它們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或者說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包括對事實,規則,事件等信息的表達。
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完成某項任務的行為或操作步驟的知識,或者說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它包括一切為了進行信息轉換活動而采取的具體操作程序。簡單來說,這個知識賦予我們做事情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比如:什么是知識變現?
這個是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內容。這個問題的答案通過多種渠道均可輕易獲得。
比如:如何將你的知識變現?知識變現的方法?
這個是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做”的經驗。這些經驗往往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行動、試錯后積累出來的。
二、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將所學的知識內化、輸出并實現知識變現?(怎么賣?)
1、通過閱讀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
知識本身非體系化。知識多而雜,并且日益增長。一些無用的、過時的、錯誤的信息甚至會干擾我們的視線。
同時,知識還有更新快的特點,所以需要保持持續更新知識的態度和方式,不斷更正和優化自己的思路,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知識輸出者。而閱讀是一個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的非常好的方法。
基于知識輸出的方向來確定吸收的知識的方向。比如要輸出的內容是“時間管理”,那么根據“時間管理”這個主題來進行大量的閱讀。
在大量的閱讀的過程中,把吸收、篩選后的知識和信息進行記錄和儲存,之后再進行整理、深入研究、不斷優化已有的知識體系。
再通過分享來提前驗證自己的知識,比如開設一些免費的課程或寫些文章,與外部產生聯系、交流,并且及時發現問題,規避問題,獲得進步與成長。
也就是說,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把無序的信息轉化為有序的知識,讓我們從中歸納、梳理、總結,并且有意識地強化記憶,輸出有質量的內容。
千萬不要質疑閱讀的目的,表面看起來閱讀似乎不能馬上變現。但是不要忘記了很多事情的成效最后都繞不過的是積累。
秋葉老師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這本書中說:反復讀幾本相對結構化、系統化的關于某一領域和業務的入門經典書,反復讀,讀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論底子了。如果在一個領域有一些積累的話,用這樣的方法讀書的確能讓人很快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在具備了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是知識變現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2、將所學的知識內化、輸出并實現知識變現
《整理的藝術4》這本書的作者小山龍介在書中提供了關于“學習過的內容你理解了多少”的調查結果:聽到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時40%;親身體驗時80%。這里的親身體驗就是知識內化輸出的過程。
輸出是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復習增進理解的過程。
輸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視覺化、分享、寫作等等。
視覺化是將知識通過PPT、手繪、漫畫等方式來表達;分享將學習到的內容分享給別人,這是檢驗自己的最佳途徑,教是最好的學;寫作是將知識內化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無論寫得好與不好,只要用心寫就可以了。
最好的知識內化的手段是知識的運用與實踐。只有不斷地運用與實踐,才能做到知識體系搭建的逐步完善和快速得迭代更新,離知識變現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近。到那時候,知識已經不再是知識,而是一種能力。
將自己的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再通過可行的銷售渠道銷售最終將知識變現。
知識要變現,那一定要有人愿意為此付費。那么,付費的人群來自于哪里?
可以做自媒體,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等;可以通過各種網絡課程平臺,網易云課堂、騰訊等;可以通過視頻直播平臺;可以通過各種社群來聚集人氣。
這需要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粉絲從0開始,到1000,10000甚至更多。最后一步是建立自己的社群,與一群人在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三、知識變現的模式
1、付費問答
付費問答是2016年最為引人注目的知識變現方式。目前有知乎的“值乎”、果殼網的“分答”等平臺。
2、付費閱讀
付費閱讀有大家很熟悉的以起點為代表的VIP章節付費閱讀的模式,到現在的“得到”等閱讀類APP。
3、內容訂閱
像馬東《好好說話》的音頻課程,還有秋葉老師在網易云課堂的PPT課程,都屬于內容訂閱。
4、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是系統化內容的有效變現模式。培訓課程不僅僅只是教育類,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有機會實現有效的變現。
5、打賞與廣告收益
打賞與廣告收益是自媒體平臺上常見的付費模式。像簡書都可以直接打賞;微信公眾號在開通了打賞功能后也能接受打賞,粉絲數達到一定量后還可以開通廣告功能,增加了一部分廣告收益;直播平臺中可以通過獲得禮品來變現。
6、內容IP化
今年5月開始豆瓣嘗試將原創小說進行影視改編,就是IP化運營的嘗試。
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借助于平臺,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路徑。在大膽嘗試之前,我們還需要給自己做這件事情找到一個動力。
李笑來老師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句話:在開始之前,想盡一切辦法賦予這件事重大的意義。
是的。這個意義賦予我們堅持下去的勇氣。在知識變現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勇氣。
李笑來老師說,他現在已經不需要靠寫文章來賺錢了,他給寫件這件事情賦予的意義是將稅后收入捐給大學生做獎學金。
目前,李笑來老師在得到里的訂閱量是7000+,每人199元,一篇文章如果按2000字來計算,一個字是100元,這樣算下來一篇文章2萬元的收入就可以支持一名大學生一年的生活費。這樣一想,就越寫越歡快了。他給自己賦予了這樣的一個使命感。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努力和堅持,說明內心并不真心地想要去做,那么這件事情的成功率就一定不高。
所以,比堅持更重要的是一種原動力,讓我們壓根停不下來的原動力。那么,你找到想要實現知識變現的原動力了嗎?
找到原動力后,就要開始付諸于行動了。結合現有的平臺,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那些尋求知識的人提供他們需要的有用的價值,從而得到自己由知識變現的一筆可觀的財富,成為自己的超級IP,創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支持我的小伙伴,記得點喜歡并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