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65歲時曾說過一段話:“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這是朱元璋在祭天時說的掏心窩子的話,其中提到皇宮建造的不怎么樣,前面高后面低,地勢很不對稱。接著把皇宮的不好歸因于建都的地方,他想要遷都,但因歲數大了,精力跟不上,天下又剛剛太平,不忍心再讓百姓受苦。
從這段內心獨白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定都南京并不滿意,對皇宮更是一肚子的遺憾。朱元璋為何會有這種想法?這里有四個謎團:
A、600年前大明帝國開國時所建的“新宮”地址竟然位于南京城里的一片低洼地,汪汪的燕雀湖中。這在中國歷代皇都皇宮的選址和建造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很有主見的朱元璋卻接受了,這是為什么?
B、明皇宮的選址偏于整個南京城垣的東部。這與中國古代宮城的位置選擇有很大相悖之處。自從周成王取“天下之中”營建皇宮后,這幾乎稱為古代帝王建都思想的定制,而劉伯溫卻建議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城東隅,這又是為什么?
C、南京城突破了古代都城采取方形規則,而是因地制宜,根據地理形勢和防守需要筑城,使全城呈南北狹長、東西略窄的不規則形狀。自古以來,幾乎所以皇城都是四方形的,而偏偏南京明故宮的皇城卻是不規則形,甚至有人說這皇城是根據朱元璋自己的鞋拔子臉設計的,真是這樣嗎?
D、從朱元璋一生作風和作派來看,新建宮城、皇城規模很大,氣勢恢宏,這似乎也與朱元璋節儉的宗旨有些矛盾,那又是為什么?
都是迷信惹的禍
其實,前三個謎團主要是在講位置和形狀,明代南京皇宮的建造別出心裁,這種奇特看似費解,其實都是由于朱元璋迷信。
朱元璋為了占盡所謂的“龍氣”,通過堪輿占卜而特地將新皇宮選定在紫金山南面所謂龍頭的地方——燕雀湖。
諸葛亮說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虎踞”就是南京城里的三山,像一只蹲著的老虎,“龍盤”就是指鐘山像一條巨龍盤桓在南京城的東南,舊時的燕雀湖就是所謂的龍頭所在,附近的富貴山就是所謂的龍尾。太平門附近有一個地方叫“龍膊子”,也就是龍的胳膊,處于富貴山和鐘山之間的山凹處。
為了保住龍膊子一帶的龍氣,朱元璋不惜以南京城池的安全為代價。在建造南京城時,整個南京城外圍都挖了城壕溝或利用了原有的湖泊,但疏忽了一段,就是龍膊子一帶沒有加挖城壕,為什么?因為朱元璋怕會挖斷龍膊子的龍氣。這就留下了安全隱患,因遷都,這個隱患在明朝沒有暴露,但后來太平天國運動時,清軍就是從這一處軟肋打進南京的,直接打到了天京。
所以說,朱元璋為了占盡金陵的皇氣,不惜將皇宮建在了南京城南一隅的湖泊上,至于違不違背歷來的皇宮建設規制與原則,那就無足輕重了。
再補充一下,因朱元璋受苦不少,很節儉,在城防建設中,對于那些自然屏障,他能用則用,節省開支,如此下來,就使得明皇城成為不規則形狀,但說跟朱元璋的臉型相似是沒有依據的。
節儉要以穩固為前提
由于出身貧賤,朱元璋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作風,然而對于南京的建設,他卻花了一大筆的財力、物力,傾力打造氣勢非凡的豪華城池和皇宮,這又是為什么?
這跟朱元璋建造皇宮的另一個原則有關——穩固,也就是說穩固才是朱元璋建造皇城的第一原則。為了穩固大一統天下之中心,就必然會將穩固放在明皇宮于都城建設的首位。只有在牢牢穩固的前提下,才能貫徹節儉的宗旨。
從叫花子、和尚到大明天子,打下江山不易,守住天下更要緊。這一點朱元璋可能比歷史上其他出身的皇帝更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在立國、治國的過程中,他特別注重大明帝國的長治久安。而要長治久安,就得讓皇城與皇宮固若金湯。
為了穩固的目的,朱元璋主要以四步來修建南京:
A在南京的中華路王府園一帶,利用南唐舊城,在江寧府城東面加上一個方形皇城,然后在外圍修葺城墻,加固城池。
B修筑后湖城,構成今天玄武湖南岸的臺城。當年修的后湖城有443丈,后湖成了大明都城的護城湖,南京城的不規則更加凸顯。
C在南京城東填掉了浩瀚的燕雀湖,蓋起新的明皇宮,南京城發展到了東邊的紫金山一帶。
D修筑高大的城墻,將南京城周邊的自然制高點漸次收入南京城的范圍內。
綜合上面的內容,可以這樣來概述南京城:明皇宮建在湖中;明故宮偏城東;都城不規則形;穩固而又簡樸。這就是朱元璋修的明故宮和南京城的四大謎團,或者說是它們的四大奇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