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此文送給敬愛的老師瑪利亞,也送給我的母親,我自己,以及所有熱愛生命的朋友們。 ? ? ?——周美言
提到老年生活,你會想到什么(假設你還年輕或將要進入老年生活)?
退休、遠離主流?孤單寂寞?病痛衰老?容顏逝去……?
伴隨著這些想象,你升起的感受又會是什么?焦慮?擔心?恐懼?無助……?
有這樣一位老人,她的生命狀態讓每一位遇見她的人都深深驚嘆,她就是94歲高齡的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大師瑪利亞·葛末利博士。
分享幾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旺盛的工作能量:她每年兩次獨自飛行十幾個小時(她住在加拿大)來亞洲授課,有時連著好幾個工作坊,每天早上8點開始給助教開會,9點上課,中午還有助教會,下午上課到5:30,課程中間她幾乎從不茶歇(她告訴學員,你們都是成年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一切內需自己解決。)有一次陪她吃中午飯,酒店上菜速度比較慢,她為了和助教溝通,只吃了幾口白飯就匆匆離去,離去之前告訴目瞪口呆的我“工作時我不怎么吃東西!”去年她在北京開完五天的工作坊后第二天一早又做了一個家庭個案(我有幸做她的臨時翻譯),那個個案做了近四個小時(從早9點到中午1點),而瑪利亞只是在早餐喝了一杯咖啡!
2. ?永不停止的學習與成長:瑪利亞總是說自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而且還在不斷成長,她在90歲以后仍然去參加工作坊,和那些年輕的后輩們一起以同學相稱。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廣州薩提亞大會上,瑪利亞在第一天上午和約翰.貝曼博士一起做了對話,第二天上午她就要和沈明瑩博士一起飛回上海繼續做家庭治療督導課,在離開酒店前她仍然來到會場,坐在前排靠邊的位置認真地聆聽凱瑟琳.貝曼的授課,一邊聽,還一邊認真地記著筆記。在生活方式上她也從不落伍,數碼相機、Ipad等等她樣樣精通。
3. ?美麗和時尚的代言人:瑪利亞是美的,而且她和美有很好的聯結,她喜歡美好的環境,也喜歡美麗的服飾。每次長途的旅行,她總是會給自己帶上不同的衣服,以及和衣服搭配的絲巾、飾品(曾在她酒店的房間里看到插著大朵百合的玻璃花瓶,一旁桌子上是各種顏色的絲巾、項鏈,一條條擺好放著,琳瑯滿目。當下不禁感嘆這個女人是多么的精致!)她的風格中有優雅,也有時尚,有時還有俏皮(比如她就總愛在她的一頭銀色卷發上別上一個亮亮的小卡子,有一次還是一個紅,一個綠!)這次大會中,幾個女學員走在瑪利亞身后,一位說“瑪利亞的靴子好時髦啊!”,另一位說“你看看,她背的包包更時髦呢!”我一看,果然,是那種現在年輕人中最流行的XXX品牌,外面帶著好多酷酷地小釘釘的那種!
4. ?真實、真摯與真誠:瑪利亞的眼睛,看過近一個世界的人世滄桑,她經歷過可怕的戰亂(二戰中她的祖國匈牙利被德國納粹占領,目睹過人性中最黑暗殘酷的面向)她也曾經歷顛沛流亡,亦經歷晚年的喪夫之痛,癌癥折磨……可是當她的眼神與你相遇的時候,你便能感受到她發自心底的真誠,因為和她的老師、摯友薩提亞女士一樣,她也篤定地相信“每一個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個奇跡。”結束廣州大會后,我有幸又在上海參加了她的薩提亞家庭治療督導課程,在第一天上課的時候,瑪利亞就對參加課程的治療師們說“我不喜歡督導這個詞,它帶有等級的觀點,好像誰比誰更懂,我只是你們的同事,讓我們一起來呈現我們所知道的吧。”在《大象在屋里》這本書里詳細記錄了瑪利亞和中國的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們一起工作的8個家庭個案,每個個案結束后瑪利亞都會聆聽大家的學習和反饋,她不僅認真地聆聽,而且會把其中的一些建議認真地記錄在她的筆記本里。
她說“我不喜歡你們把我放在一個高高的位置上,我也不喜歡許多人匆匆跑來和我合影,就像和一個‘物品’合影,我希望你們把我當成一個人來遇見,遇見瑪利亞本人。”
除了以上所說,瑪利亞本人身上還有太多打動影響我的地方,比如她是那樣篤定地活在薩提亞的信念中,那樣地相信人人皆有資源,人人皆可改變;對來訪者對學員,她既是溫和、關愛、接納的;又是堅定、直接、甚至嚴格的;還有她的智慧、直覺和靈性……
有人把她譽為一個傳奇,而隨著與她越來越多的接觸,我眼中的瑪利亞就是一個活出生命力的示范,并非如天邊彩虹般遙不可及,而是你我他都可以效仿學習的榜樣。
維吉尼亞·薩提亞在她的經典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中有一章單獨談到晚年,讀來令人振奮,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原文摘錄,稍有編輯),或許也可以更好地解答為什么瑪利亞這位薩提亞模式的身體力行者生命長青之謎:
“不是僅僅因為年齡就注定我們會是老朽的、病魔纏身的、衰退的。那些是疾病的后果,而不是年齡的后果。老年只是我們頭腦中的一個概念。低自我價值、營養不良、缺乏刺激、匱乏的生活條件、隔離、沒有朋友、消極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會更易導致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而解毒劑是高自尊、豐富的營養、精神、身體的刺激、健康而有吸引力的生活、健康而良好的人際關系、親密的人際接觸,以及清晰的目標。
高自尊是基礎,你必須發展它。我們可以在任何年齡學習關于如何愛自己,發展出滿意的關系,找到可以豐富我們生活和環境的工作和其他活動。學習不僅有助于減少痛苦和煩惱,也可以開啟更為豐富多彩的人生。
生命的活力是高自尊的結果。高自尊者的眼睛閃閃發光;他們的精神無處不在,魅力無窮。他們是開放的,有極佳幽默感的,面對生活是有尊嚴和熱情的,他們是有效能也是有知識的。所有這些都源于他們積極的態度,這種態度任何人愿意,都可以在生命的任何時候被培養出來。
人類的局限就在于抗拒學習新東西。對于許多人,改變是一個可怕的過程。一些人把自己束縛得不能動彈,我們很難相信大腦在我們的一生中是始終工作著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當有刺激產生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會繼續成長。
將你內心的消極畫面換成積極的激動人心的畫面。作為健康基礎的新畫面應該是這樣的:
“當我老了,我期待自己是健康的。我將是睿智的。有時間有興趣,我會創造出刺激來享受我的生活,我將去體驗新的事情。”
“我將能夠獨自享受生活,也將能夠繼續和其他人保持聯系。”
“我的身體外在表現將是積極活躍的。我會穿色彩艷麗的衣服,我的身體是柔軟的和好看的。”
“我將是精力充沛的。我將因為自己的出色表現而顯得出眾。”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老年人一旦被鼓舞,決定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等死,那么他們會如此迅速地變得生機勃勃、有創造性并且非常健康。”
你的想法可以影響你的健康和對生命的展望。僅僅是思想的改變就可以產生許多好的結果,這難道不是奇跡嗎?
在榜樣的指引下,今天的老年人高舉著火炬,照亮了一幅屬于老年生活的新的圖景。人們逐漸意識到老年人也是社會寶庫中重要的一員。這是非常好的。(據官方統計2006年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6.88億,預計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億。筆者注)
我們需要他們的力量。今天老年人面臨的挑戰就是顯示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對他們的社區、對這個星球所具有的巨大潛在價值。”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人生如四季,每個季節都是獨特的。
與自己的生命力聯結,每一段人生都充滿希望!
后續:上面這篇文章是我在2014年12月9日寫下的,所以文中說到的94歲的瑪利亞老師今年的年齡大家可以自己推算下,可是她居然仍在奇跡般地來到中國繼續授課,這是怎樣的一種生命狀態?而且是在2015年她再次經歷意外受傷,置換髖骨手術,被醫生判定無法再次坐飛機出遠門之后?!
前段時間在央視《朗讀者》節目中出現的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今年也是96歲高齡,經歷過癌癥,卻不僅奇跡般地活到現在,而且仍然筆耕不輟,每天甚至工作到凌晨或后半夜。
到底一個人的潛能有多少?衰老、疾病對于人到底有多少的限制?我想,在生命的奇跡面前,一切的常識或常規都已不再重要,或許正像德國宗教哲學家、宗教存在主義代表人物馬丁.布伯所言——“一旦‘你’之天穹鑒臨,光耀于我顱頂之上,則因果之疾風將俯伏足下,命運之流將畏縮不前。”
吾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