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離開家短短幾天,就會開始想念家鄉的味道。雖然當初念及家老,大學報得近,左右只有12分鐘的動車車程,但看似并不遙遠的地理距離,仍是讓我覺得與那些千絲萬縷的食物香味隔著仿佛三個秋天。因為,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國度,隔個幾公里,即便是同一樣小吃,也是不同的做法;即便是同一種水果,也飄散著不同的果香啊!這么一個近在家門口的大學,仍是讓我與那些親切的食物遠遠對望,涕淚兩行啊!
一、奶奶的年糕
年糕的香味會在每年除夕夜的時候準時彌漫滿整棟房子,是烤地瓜的香味與炒米香味的協調共舞。當這種五谷的香味轉而為焦甜黏膩時,循著香味到廚房,便能看到雖年事已高但仍充滿朝氣大力揮舞鍋鏟的奶奶攪拌著一大鍋的噴香美味,媽媽在一旁均勻撒入花生仁和黑芝麻,廚房滿滿的食物香味在這時達到了極致。伴隨著外面家家戶戶的鞭炮轟鳴聲,新年的蓬勃氣息也感染了每一個人,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期盼與激動。年糕出鍋了,平鋪在竹籃子里,點綴上紅棗,待其溫熱,便可用手揉成團直接食用。軟糯的口感,綿綿滑滑,幸福感達到滿值。“年糕年糕,年年長高”,我一直認為,我這一具十八有余的軀殼也是填滿了奶奶的年糕。這味道,就著一年又流逝的感慨和對新一年的期望,也是一盆很有味道,又醞釀著故事的年糕呢。
二、媽媽的線面
又是夜深人靜,全家人正看電視到了廣告時間,總有一個人先意識到自己小腹空空,需要填糧。然后,饑餓仿佛也會傳染一般,大家便眼色一使,口徑一致地慫恿媽媽去煮面條。線面是我們那兒一道特色小吃,細長又呈現一種純粹的米色,由于其喻示長壽,因而常是一道壽宴美食。老一輩人常說,蘇堤線面是十分健康的,劣質的米沒辦法做成線面。說話間,調料也調制好了,線面也下鍋了。幾片青翠的菜葉子浮在水面上,饞壞了家里的大饞貓小饞貓。線面各家各戶的做法都有所區別,我們家偏好酸味,酸溜溜的口感刺激著味蕾,平日里痛恨蔥姜蒜的“小饞貓”甚至把里頭的姜絲也一絲不落地吃下去,就差端起碗喝下那紅艷艷的調料湯了!
三、還有還有
我家鄉——穆陽的特色小吃還有很多很多,也有許多遍布中華大江南北的小吃在穆陽搖身一變就換了個模樣。
有如糯米糍粑類,有“白果”、“黃餅”、油煎糍粑……白果通常是將其切片,和各種五顏六色的蔬菜亂燉,有時也加入當季海鮮。一大鍋五花八門的食材在鍋里“咕滋咕滋”冒泡,所有香味融合成一縷纏繞心頭揮散不去的渴望。這么一大鍋色香味俱全的亂燉,美味又營養,一上桌總能很快被消滅光,一個響亮的飽嗝最能證明它的實力啦!
又如肉食類,家鄉的經典之味有扁肉、烤肉,當我到了外面之后,才發現“穆陽煎包”竟也是一塊招牌。扁肉是在一片薄如蟬翼的面片了均勻鋪一層剁成肉餡的精選瘦豬肉,然后捏成一小團,過一遍滾燙的開水后加入調料,有些人還會加入一勺事先煮好的臊子,好不美味,百吃不厭!烤肉感覺與別地似乎沒有很大區別,亮點在于塊兒大,吃起來夠勁。
關于家鄉的美食,要我細說起來,真是說上好幾天也停不下來。離家這么久,最令我牽掛的還是家鄉的那些吃食。雖說這么說顯得我很沒心沒肺,可古人有云“民以食為天”,這也可以為我向“吃貨”之路逼近的強力后盾吧!
“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家鄉”。奶奶已年老,年糕吃一年少一年;媽媽在我們姐弟幾個學會煮面以后,也不再那么熱衷于給我們煮面。也許不僅是現在,在之后的學習、工作的日子中恐怕也會離家鄉越發遙遠,而那些食物香味會沉浸在回憶里很久很久,讓我只能在昏黃的夕陽中,望著別家炊煙徐徐升起,而將思念咽進肚子里蒸出幾滴熱淚在眼眶里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