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跟一個朋友吃飯。她抱怨說,想要換份工作,但還沒想好要做什么。
兩天前,再跟這位朋友吃飯,我好奇問了句:“你換工作了嗎?”
朋友還是給了我同樣的答案:“我還是沒想好要做什么!”
兩年啊,一切依舊。“換工作”的念頭曾經在朋友的世界里泛起漣漪,但很快又回歸平靜。
每次渴望改變的小掙扎,都伴隨著對未來的未知,而不了了之。
朋友說,工作三年,日常事務處理起來已得心應手。遇到難搞的客戶,也有一群革命戰友并肩作戰。偶爾的小加班,并沒有影響生活的整體質量。這樣的生活,過著還挺好的。
這下我瞬間明白了,原來朋友潛意識里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對現在的工作狀態還受得了,甚至覺得還不錯,所以,換工作,并不是他當下的“剛需”。
Part 01
假如我們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如果餓了,寧可吃樹皮也要填飽肚子;如果冷了,就算再累也要鉆木取火來保暖。這時候,活下去就是剛需,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活著。
追求安逸,是人的天性,但想要成為1%的人,就必須讓自己鼓起勇氣,主動選擇跳出舒適區,否則就很容易成了溫水里的青蛙,只能認命。
想要成長,要知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換不換工作,那都是一種選擇,口頭常說的身不由己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借口。有的時候,人其實搞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比如口渴了想喝水,很多人會誤以為“喝水”是需求,其實那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剛需是解決口渴,喝水或是喝其他飲料都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切的成長,都是重新選擇剛需的過程。
Part 02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也跟這位朋友一樣,想換工作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找到正確的剛需是什么。這就像是一個魔咒,一直把自己封印在當下,走不到那個美好的未來。
有句毒雞湯說,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很多人把這句話作為自己“想不到”的擋箭牌,然后繼續過著自己的“窮”日子。但是,要知道,限制我們想象力的并不是金錢。
想起一個古代民間笑話,說的是兩農民在聊天,一個吹牛說自己見過皇帝的金鑾殿,那里可大可漂亮了。左邊一個油條鋪子,右邊一個燒餅鋪子,皇上餓了想下來吃哪個就吃哪個,還都不給錢的。可見,一個普通老百姓,他所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就是,吃什么都不用付錢,僅此而已。
當有了錢以后,吃得更好,住得更好,那就是美好世界的全部了嗎?那可未必。
很多時候,限制我們想象力的,是思維和見識。困住我們的不是錢,而是有限的想法。
所以,當下正確的剛需不是如何脫貧致富,而是想如何突破思維的局限,讓自己的大腦能裝上一個自動升級的程序。
Part 03
為了打破自己局限的思維,我開始寫作。
因為,我覺得寫作可以釋放人的想象力。畢其一生,人的時間與經歷都有限,我們沒辦法去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觸及到的。可是,通過文字,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故事,知道人生不僅僅有一種可能性,而我自己的人生,也許能找到第二種、第三種存在的方式。
寫作,是鏈接有趣靈魂的最短路徑。聽著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決定。
對于寫作這件事情,在剛開始的時候,我也猶豫過,害怕自己沒時間寫,沒題材寫,不會寫,寫不好……但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開始寫作的第一步。自己現在的不足,是因為過去的積累不夠。這是當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時間不能倒流。想通了這點,就沒什么好糾結的,直接寫就是了。
為了更好地把寫作進行下去,我選擇了跟一群人走上寫作之路,打開更多未知的世界。每天泡在寫作社群中,看著別人在努力,自己也會受到影響。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遠。
不要再說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很多人恰恰是因為想象力不夠才“貧窮”至今,寫作,在這個時代也許是每個人“脫貧”的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