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主要是根據今天整理李笑來老師的付費訂閱內容時的幾個小點展開,不會太長。
01
迷茫時,去積累
我記得之前在《生活瑣事7》聊到對于大學新生的一些建議里面有迷茫時的做法,即找一件有意義的事(不管你是否熱愛)堅持做下去。重提這個點,要說到李笑來老師對于“注意力”應該使用到哪些方面的見解。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愛上。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對整個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情上去。
有讀者提問道“要是暫時沒有出現‘真愛’,又有多少應該分配上去呢?”李笑來老師回復的關鍵詞“積累”。他提到“因為同樣的原因,人們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后又提到“面對同樣的學習機會,更多的人因為‘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用’而不學了”。當我讀到這時,感覺真的是與我之前所想不謀而合,暫時沒有“真愛”與大學時期的迷茫類似,與其碰碰運氣去尋找“真愛”,還不如踏踏實實積累些東西,讓自己慢慢成長起來。
又想起一個例子,看一篇文章說到互聯網跟風進行內容創業的事情。文中觀點如下:所有現在才開始的內容創業都是失敗的,因為你沒發跟一個已經積累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年的有內容的IP競爭。南派三叔在動筆寫《盜墓筆記》的時候,不見得曾想過它以后會成為如此牛的IP,在寫與不寫之間,他選擇了堅持寫下來。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你會如何做選擇呢?
借用一句訂閱內容下的留言:一切都是修行,一些都落在自身。
02
復利效應公式|解讀之疑惑之解讀
在李笑來老師的訂閱號中提到了復利效應公式(1+r)^n(注:n為時間)。有網友問到其含義,李老師回答:1是你的起點,r代表每天的進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證,它一定得是正的。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隱隱覺得有點不對,細想發現,為什么會規定了那個1呢?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如果有的人是0.1,有的人是10,又有些人是100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這是復利效應公式的解讀之疑惑。
后來又仔細想,我為啥非要去關注別人,與別人比較,我應該關注的是自身的情況,保證自己的r是正值(r=0都是退步),而與自己比較又何須0.1和10呢?我的起點就是個1,你也是,他也是。而要我說,其實只要一個r^n就可以了,這樣就足以看出自己的成長。這是復利效應公式的解讀之疑惑之解讀。
03
你有沒有說話的資格
在李老師的訂閱內容中,有人留言說:給身邊的年輕人推薦李老師的訂閱內容,并講授自己的收獲,年輕人都不感興趣。李老師在回復里說了這樣一句令人警醒的話:“有沒有人聽你說話,很可能不取決于說的對不對,而在于你有沒有說話的資格。”這里說的資格不是什么長幼尊卑,職位高低,而是說你是否能夠讓別人從你的身上感覺到你說的對。一個壞事做盡的人跟你大談人生大義你會聽嗎?
舉個訂閱內容里的例子,有位媽媽詢問如何讓自己六個月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吃奶。李老師回復說:“又碰上了一位比較缺乏耐心的朋友。如果你自己平時非常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成本,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會耳濡目染,珍惜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那些給孩子拼命買書自己卻連書名都不讀的家長們長點心吧。我說這個例子的原因是,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應該如何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說話的資格”?
李老師提到小時候父親教的“絕招”:想要別人主動接近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時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知道的道理再多再對也不如去做,跟別人講道理,不如自己去做,讓別人來看,這個時候你才有了“說話的資格”。
晚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