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的執行人
陳群制定“九品中正法”,呈報并經曹丕同意后正式實施。九品中正,成為漢魏到隋唐300年,影響最為深遠的人才政策。
陳群與曹丕共同推出此政策的時代背景與基本特征是:一、前朝東漢時代的“舉孝廉”人才選舉政策已經基本破產,東漢三國之際的人才選拔政策與結果,除非是袁紹式的門第世家為背景,否則,任何人才無法脫穎而出。東漢王朝的人才選拔政策早已宣告破產。二、曹操“矯枉過正”的“唯才是舉”人才政策,頒布于官渡之后,曹操在軍事上對門第世家勢力大獲全勝,政治上有恃無恐,“悍然”發布即便是郭嘉式品行不端者,也公開聘用的人才政策。”唯才是舉”不符合漢魏主流媒體與輿論的價值觀。
陳群推出的人才政策,鎖定后世300年人才選拔格局,但是,陳群和曹丕推出此政策的初衷,實乃迫不得已。在東漢、魏武的兩種人才政策均已破產的情況下,暫時由國家制定人才評判標準,并由“中正官”擔負人才選拔重任,未曾料到,九品中正的基本框架,竟然影響后世300年的路徑。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里評陳群:曹孟德懲漢末之緩弛,而以申、韓為法………魏氏所任之人,如崔琰、毛玠、辛毗、陳群、陳矯、高堂隆之流,雖未聞君子之道,而鯁直清嚴,不屑為招權納賄、驕奢柔諂猥鄙之行…………女謁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則其效也。
“未聞君子之道”,是說陳群雖出身名門望族,但并非東漢儒學教化下的道德清流人士,陳群的“轉型”與“脫胎換骨”,是東漢三國亂世的格局使然。
“以申韓為法、鯁直清嚴”,是說陳群為代表的曹魏開國第一代士大夫官僚階層,崇尚法家手段,以嚴刑峻法、整肅綱紀、重樹權威為治理邏輯。
“女謁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是說陳群受曹丕托孤,擔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延續東漢以“錄尚書事”掌握權柄的慣例,曹魏以外廷官員壓制外戚(女謁)與內廷宦官(宵小)。
曹魏三任帝曹睿,熱衷于建造宮殿,不斷征用民力,陳群上書勸阻。陳群在其長篇上書的開頭著重提醒曹睿:“今天我們處在天下大亂之后,人口減少,全國人口數比起西漢王朝文景時代,不過相當于當時的一個大郡。”
黃仁宇在其作品里,多次提及“數目字管理”的新概念,黃仁宇認為,“數目字管理”的理念,在中國傳統治理邏輯里嚴重缺失。
陳群(時任三公級政府高官)的上書,證實黃仁宇的上述觀點。
陳群說“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陳群沒有說清楚(事實上也不清楚)“人民至少”究竟是“多少”,陳群也不知道文景之時西漢王朝的總人口數是多少,只是粗略估計說:“不過一大郡”。
中國傳統史家及史書的敘事邏輯與風格,使讀者幾乎不可能貼近民生的數字真相,唯一的途徑,只能是從類似“陳群上書曹睿”這種文字里尋找答案。
讀者如閱讀《資治通鑒》,從公元183年黃巾民變爆發,直至公元235年陳群上書曹睿,文字充斥戰爭與殺戮,但半個世紀的人口滅絕戰究竟死了多少人,沒有人說得清楚。
陳群倒是基本說清人口銳減的真相,從文景的人口(五千萬),減少到大郡的人口(五百萬)。
曹魏帝國是非常時期的產物,曹魏推出的政策,也是非常時期的產物,正如陳群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推出的時間,在曹魏篡漢已成定局之時,正如唯才是舉的求才令頒布點時間,是在袁紹家族已經覆滅之后。
曹魏在門第世家的實際代表(袁紹)覆滅之時,提出唯才是舉的求才令,在門第世家的名義代表(東漢)覆滅之時,提出九品中正制。
唯才是舉的求才令,以才能為唯一標準,不注重道德品行,在“舉孝廉”制度下的門第世家社會,引起輿論的嘩然與非議。九品中正作為有別于求才令的國家制度,更是嚴重打擊了門第世家的自命不凡。
3個世紀以來(武帝之后),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以舉薦為手段,而舉薦的決定權,正在于遍布全國鄉鎮的地方大族,也即是由門第世家掌握舉薦權(比如袁紹家鄉的人才,由袁紹等大家族舉薦,地方政府與普通民眾的作用不大)。
九品中正,就是人才的舉薦與選拔,從門第世家手中,轉移到政府組織部門任命的、專門負責考察人才的“中正官”手中。
九品中正自誕生之日起,在門閥擠壓帝國的時代,就受到門第世家的抵制,門第世家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定九品中正制,并將其改造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