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在今天分享這本書,奈何昨天晚上分享稿寫到近10點,框架卻始終不能令自己滿意。遂在三人小群里申請把分享的時間延至周三,也就是明天。
讀后感或書評一類的東西,雖然始終不擅長,但在此之前,寫得也不至于糾結。大抵是把自己獲得的一些啟發、幫助;亦或是書的框架、脈絡悉數整理,形成文字。更多時候,會把寫讀后感或書評當作對自己的一種交代:這書我讀過,也至少在讀完后記錄了點什么。至于看到的人,會否因此而產生讀那本書的沖動,沒想過,多數時候希望的僅是對方能從我的只言片語里獲得丁點幫助(因為讀的多是工具類書)。
但這一次很不一樣,甚至在動筆之前就開始就開始擔憂。如若因為我枯燥無聊、不得章法的表述,讓僅有的讀者會錯意,甚至產生曲解,進而錯過這么一本書,那我就不該寫。
這本書,真的是太好了。那我該怎么把我體會到的好表達出去?昨天擬好的框架顯然自己都不滿意,生搬硬套下去,絕對打不了交代。我跟Z姐和L說,這本書里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值得分享。但不可能每一個點都分享。思前想后,就用一種最簡單樸素的方式寫讀后感:寫對自己觸動最深的三個片段。
《逆風飛飏》,作者吳士宏女士,1963年生,北京人,有滿蒙漢族血統。初中畢業,因父母的“政治”問題,未能被高中錄取,機緣巧合在醫院做了護士,后大病四年,初愈后想要重新過自己的生活,遂自學考取大專學歷,1985年,憑借寫在處方紙上的簡歷,甚至要求人家拒絕她后退還貼在上面的照片(因為當時實在是窮),獲得面試外企服務公司的機會。在極短時間內自學英語口語和打字,順利通過面試,踏入外企門檻。因表現優秀,被外企服務公司推薦給IBM,成功通過IBM面試后,從最底層的辦事員(勤雜工)做起,忍受各種鄙夷輕視,甚至連保安都要故意刁難,發奮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工作,缺什么學什么,終于憑借一腔熱血和十二分努力,花12年時間做到IBM中國區總經理,后又擔任微軟中國區總經理(1998年)。這本書寫于她剛從微軟辭職之際,用倒敘的手法講了自己在微軟的經歷、在IBM的經歷以及小時候的故事。文筆行云流水,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讀完讓人頗受震撼。
有三個片段是我合上書后還印象最深的。
1.迎難而上,承擔責任不推諉
微軟一年兩度的業務匯報極其嚴厲,由總裁聽取各分公司領導匯報。匯報不過關,經理直接走人。當時是1998年12月初,吳士宏剛剛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12月底即將做財年年中匯報。當時的狀況是,班子里無一人曾參加過匯報,完全不了解匯報為何物。
做年中匯報需要以之前的年度預算為基礎,因此需要掌握年度預算里的數據是怎么來的,以及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邏輯。因為亦無人參與之前的年度預算,所以,首先,之前的預算數據和后面的邏輯他們都不知道。其次,在看懂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還需要填很多數據,這些數據都需要現找。再次,填好數據后還需要反復檢查驗證數據間的邏輯關系,邏輯不通之處還需要搞明白問題的原因。而匯報的精髓之處正是在于,挑出所有業務運作中的毛病,看清根本問題,去糾正問題。
這支新組建的團隊,迎難而上,即刻投入戰斗,在24天的時間里,不分白天黑夜,最終搞定了所有問題。在匯報里,絲毫不提及歷史遺留問題,以給自己后路。相反,敢于講出錯誤,并且講清楚錯在哪里,更進一步講明已經采取和即將采取的措施,而且清楚地講出接下來要做的目標、策略和計劃。
這場匯報,吳士宏是主講,問到具體問題時,由團隊隊員用具體圖表數字支持。因為經過反復演練,所以配合高度默契。這場匯報與其他匯報(也是歷來匯報)形成鮮明對比。歷來的匯報,都是總經理開個場,各部門總監分頭講各自的部分,經常出現邏輯不通、各部分相互矛盾銜接不上的狀況。
他們的匯報打破了傳統,讓最高領導人側目:“我一直希望微軟中國公司能夠成功,能夠長期地成功,......今天我終于看到了一個團隊,一個有可能帶領微軟中國長期成功的團隊,你們只需要高度的集中,把幾件最重要的事做好,兌現你們的承諾,我會再回來檢查的!”
2.極致的積極主動,為自己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
1985年3月,彼時還在醫院當護士,她看到報紙上北京外企服務公司的招聘廣告,學歷要求大專以上。在尚未完全通過大專考試(還差最后一門)的情況下,她寫了求職信,講明自己的狀況,希望公司能予以破格考慮。于是竟然就得到了面試通知,最后通過筆試面試,踏入外企的門檻,后因表現優秀被公司推薦給IBM。
1986年,在IBM剛工作了幾個月的她看到公司招收了第一批本地工程師,第一次見到同樣的面孔,見到居然有同樣的面孔可以從事那樣的崗位(在此之前,公司里只有兩個本地面孔,一個是她,做的是勤雜工作;另一個是司機),動心起念“我能不能加入他們”,于是主動找到培訓部經理,請求占用對方十分鐘的時間。她講了自己一路自學、面試以及后面的工作經歷,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她表達想要在IBM做更多事的愿望,申明自己雖然沒有專業基礎,但會使用計算機(其實只是一點點),并且特別努力能學會,請求對方能不能破例給到參加IBM專業人員招聘考試的機會。在極力懇切的爭取下,她獲得了參加考試的機會。由此從辦事員轉為助理工程師,后又成為助理市場代表、正式銷售代表、經理......
3.死磕自己,需要啥就學會啥
在醫院當護士期間,決定自考大專,時間短任務重,為了擠出更多時間,主動申請上盡可能多的夜班,因為夜班沒有重病人,后半夜病人都睡得安穩,于是從凌晨1點左右到5點“偷出”4個小時來學習,下了夜班后的白天,用名正言順屬于自己的時間再接著學10個小時。用最快的速度通過了大專考試。
當初通過外企服務公司的筆試后,又接到了口試通知,于是立即找了個口語班,報名參加國際的業余導游英語短訓班,先考筆試再考口試,考完口試直接被告知“可以直接上團了”。然后在面試外企服務公司過程中,考官問了句“會不會打字”,在確認了當天不考的情況下,說“會”。回去后借錢買了臺打字機,兩個星期練到手拿不了筷子終于練成準專業打字技術。
在向IBM的培訓經理提出破例參加專業人員招聘考試的請求被準許后,通過了考試。然后被培訓經理問到“是否介意加考一門計算機語言的考試(RPG)”,毫不猶豫地答應。被給了兩個星期的準備時間,于是,在完全不懂RPG的情況下,把書抱回家熬夜,結果100分的考題考到了89分。
最后,
在我們驚異于這樣一段“普通人的蛻變史”,并因此產生“只要足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時,其實也需要保留一點理性。因為書里也留下了一點其他的線索:作者的祖父母都家世顯赫,出身官宦,到了父輩家道中落。但父母依舊是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尤其母親,也有過“需要什么就學什么”的自學經歷,毫無疑問這些都會對子女產生正面影響。同時,作者從小就愛看書,打小就讀了大量名著典籍,讀書的習慣根深蒂固,讀書的量應該不是我們能想象到的,相信這些都對她后面的學習和工作有所助益。我曾在開始驚異于作者的文筆之好,后來意識到,不過是從小積累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讀那么多書,怎能輕易擁有如此這般的文字運用能力?
(寫完發現,三個片段遠不足以表達這個人的傳奇。再想往下寫,但有心無力。希望你有機會親自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