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并不算一個合格的寫作者。從2017年在簡書發表第一篇文章算起,我已經寫作四周年了。這四年,寫作作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給過我驚喜,給過我煎熬,也帶給過我力量。今天就聊聊寫作這個話題。
寫作念頭的萌芽
我讀中學的時候,很喜歡寫作文,總是寫一些文縐縐的散文,恰好有一位愛讀這類型文章的語文老師,她常常讓我在作文課上讀自己寫的作文,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那個時候紙媒盛行,我放學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學校對面書店買一本自己喜歡的雜志,從扉頁看到封底,每個作者的名字和文章的內容都會記在心里。
我有好幾本摘抄本,摘抄了我喜歡的句子和短文,這個習慣現在慢慢丟掉了,換成了手機里的便簽,只是那種手寫的質感和記憶無法還原了。
為什么選擇堅持寫作
促使我寫作的動機是:“虛榮感”。
我在雜志者訪談欄目上會讀到一些寫作者的訪談,當我自己寫下了一篇篇文章后就會有模仿的沖動,那個時候,會覺得把自己的文章登在報紙、雜志上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不僅僅收獲稿費,還能免費得到樣刊,悄悄做一件別人不知道的大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但投了很多,都石沉大海了。直到現在,我也依然覺得把文字變成鉛字印刷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堅定持續寫作的念頭的是:分享感觸,自我治愈。
給雜志投稿的文章全部石沉大海后,我開始關注電子渠道的投稿。前幾天和潔仔聊天,我說:我真的好懷念2017年的那個夏天啊。
2017年我讀大二,攢錢去旅行,坐十幾個小時的硬座,在海河邊吹裹著熱浪的夏風;騎著ofo穿過天安門廣場,夜晚的后海人聲熙攘;在學校門口買一份烤冷面,就著夜晚的霓虹吃進肚子里,室友和我都笑得沒心沒肺;整天泡在圖書館,熬夜寫小說,瘋狂投稿,連睡覺的時候都在構思情節。
我趕上了文字自媒體最初興起時的紅利期,雖然自己沒有收獲很多粉絲和同行朋友,但文字得到曝光,也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被肯定,文章被轉發,被轉換成音頻,我收獲了稿費與欣喜。比較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出版方的編輯老師,擁有了人生中屬于自己的電子圖書和紙質圖書。
然而,我寫的文字很自我,也沒有規律,風格無跡可尋我又很佛系,亦或者,是我無緣把公號做好,所以寫了這么久,我依然在默默寫作。
你們的每一次點贊和留言,都會帶給我很多動力。所以寫作這件事情,既是骨子里的熱愛,也是因為有你們的陪伴。
昨天翻看公眾號的文章,我已經推送了100篇原創文章,按照一篇文章2000字算,我已經寫下20萬字。比起已經寫了好幾百篇的公眾號主,我這一百篇可能是他們一年就能發表的數量。而我在所有平臺發表的文章也不僅僅有一百篇,書評、影評等已出版、未出版的加起來大概也有80萬字。
好友雪冰和我講,她到現在還保留著我們讀書時代互送對方的小文章,她十分希望我能把寫作這件事情堅持下去,連同她的熱愛,在這短短的一生中筆耕不輟。
我想,寫作之于我無需堅持,是靈感涌現時的奮筆疾書,是有所感悟時的細細道來,是與在讀我文章的你們之間最好的溝通橋梁。
寫作這件事,就一直繼續下去吧,當我們年輕時,寫風花雪月,當我們老去時,寫柴米油鹽。
我是九北魚,北方姑娘,想做你的小眾喜好,陪你一同笑看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