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杜蕾斯團隊為京東金融做的廣告《你不必》。
眾所周知,杜蕾斯的廣告團隊是業界大牛,文案能力一流,我接觸文案之初,就是把杜蕾斯的廣告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不得不說,這則廣告依舊直擊痛點,為京東金融的客戶量身打造了一碗逆向思維的毒雞湯。
二十來歲的年紀,想成為職場精英,卻只是在不知名的公司底層掙扎。
想追求詩和遠方,卻只是每天都在計較哪家超市的菜更便宜。
想堅持原則,卻只是在現實的一次次壓榨中步步后退,最終妥協于金錢。
想追求純粹的愛情,卻只能參加各場明碼標價的相親。
想要自由,想要追求夢想,卻因為窮,只能一次又一次認慫,認慫,再認慫。
看不清明天,卻又不愿意放棄希望。
對于我們這樣一群人來說,這一句又一句的“你不必”簡直是入木三分,直擊要害,仿佛瞬間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心里蹦出一句:對啊,我為什么要···
但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這則廣告很drama。
不喝酒,就拿不下客戶。
不放棄玩音樂,就沒時間去學一些可以變現的能力。
不在本子上記錄,就會給領導留下不夠謙虛的印象。
不笑,不回微信,就會讓同事覺得難以相處。
不爭戶口,不要求對象有戶口,那以后孩子怎么上學?
不買房子,只講故事,下一代就只能在出租屋里聽所謂的過往與人生。
它說了這么多次“你不必”,卻沒告訴我們不必之后的結果,我們都去放飛自我,那誰來替我們收拾生活的一地雞毛?
說到底,這都是一個結果導向的社會,這則廣告有一句雞湯式的總結:你不必用所謂的成功,來定義你的生活。
可現實社會就是用這些條條框框來定義我們的。
當然,從商業角度講,這則廣告是成功的,一經問世,就引起諸多爭議,以“文案、拍攝、剪輯、配音”多個角度生成話題,褒貶不一,但傳播性的確很好。
可看過廣告的激昂過后,總該拋開它的商業目的,回歸生活本身。
是的,也許喝酒喝到胃穿孔,也未必獲得幫助與尊重,但有個詞叫“可能”。
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這世上大多數人不都是這樣,拼盡全力去換一個微乎其微的“可能”嗎?
可能下一杯酒,單子就簽了。
可能下一個會議,就有機會升遷。
可能下一個微笑,就能積累一個有用的人脈。
生活的形容詞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
因為每一句“你不必”的后面,通常都有“你還是得···”
希望未來的某天,你我都有能力說出“我不用···”
晚安,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