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的回答中有這么一段:
產品團隊輸出一套經過確認的全家桶。內含一份《交互原型稿》(可迭代),一份《產品需求說明文檔》(PRD,可迭代),一份《功能開發清單列表》。研發人員通過這些文檔,就能夠很清晰的了解產品的從宏觀到細節。
一份好的產品需求文檔能夠讓產品人員全面的從整體到細節的再次梳理和確認產品的重要步驟;也能夠讓研發人員非常清楚和了解項目的背景、預期、以及產品的細節,盡可能全面的把產品各方面實現的可能存在的問題都列舉做出說明,提高開發效率,節省不必要的頻繁溝通。
剛開始做產品時我總是以為只要原型一畫,和大家開個會一說,然后研發們就開始搞起吧。結果你會發現這之后你每天都陷入各種答疑解惑的忙碌之中(臨時召集研發開會做說明指望他們能在兩三個小時里把所有的細節都記住?別做夢了。)。有些開發也不好意思頻繁的找你,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了,然后你就坐等驗收的時候各種吐槽,提bug打回修改,時間花了,還沒達到你想要的效果,你不開心,開發也不開心。何不想想該如何解決呢。這時候PRD文檔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文檔的基本格式我在這就不描述了,網上一搜一大片,兩點我重點說下:
第一、文檔具備可迭代性
鐵打的文檔流水的兵,一個好的需求文檔就像一鍋好鹵,是越熬越香。不論誰來接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都能夠一目了然的知道項目的前因后果:什么背景啊,每次調整都是為啥啊,哪個產品什么時間主導的啊······就像一份更新日志,記錄著項目需求變更的每一次變化。
第二、文檔說明要盡可能的細致
產品模塊以及細節介紹的部分,需要根據已有的原型稿有圖有字的做出說明。文字部分主要針對某個模塊或者界面詳細的做出標注和說明。如果描述性文字不足以理解,這里需要舉幾個例子給研發做出形象化的解釋。
舉一個我自己經歷的反面例子:
當年剛到攜程做產品,一心以原型為大。仿佛只要原型搞定了就沒啥事了,結果導致了立項會上產品由于嚴重缺乏全面思考,漏洞百出,沒有通過。這段經歷給故作聰明的自己當頭一棒,經過和同事的交流,我發現我在產品的細節打磨和思考上跟沒不足夠的深入。對于不熟悉的新業務,流程上有沒有明顯額邏輯性錯誤,每個界面的數據哪里來,什么接口獲取,接口有沒有通,是否能夠拿到產品所需的數據,規則性限制是否已經考慮全面······這些基礎工作是你在編寫PRD文檔之后第一個要去一一驗證的事情,如果順利才可以按照這個確認的需求下發開發。
另外說一點,要考慮到從客服、市場、運營等崗位角度對產品進行解釋,以及他們在這個產品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求。(使用方和服務方都要全面考慮)
最后,文檔畢竟是文檔,雖然做到了迭代,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會出現各種難以理解的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產品們及時和研發當面做出溝通和說明工作,積極推進產品研發進度。
最后,如下鏈接可以引導你去看產品問答的其他內容:
Q4(下):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線上的產品,這中間都有哪些崗位,做了哪些操作?
Q4(上):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線上的產品,這中間都有哪些崗位,做了哪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