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戰后的新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
1.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2. 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
成立了IMF和WB。
英國的凱恩斯(宏觀經濟學之父)擔心"美元荒“,認為美元會一直處于順差地位,要求制度中有約束長期順差國家的機制,他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提供更大規模的儲備供應。第二,建立某種自動機制,用來懲罰那些通過長期、大額貿易順差積累了過多儲備的國家。最終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議,允許那些被視為擁有“稀缺貨幣”的極度順差國的貿易伙伴,通過限制購買其出口產品來懲罰這些順差國,這是一種潛在的嚴厲懲罰。但是從一開始,美國人就抵制任何使該條款生效的提議,條款便淪為了一紙空文。當時各國普遍希望持有能生息的美元,在必要時找美國換黃金,因為也只有美國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可以滿足要求。
制度設計中還有”特別提款權“和后來頗具爭議的各類附加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夠憑借其88億美元的基金,向成員國提供貸款。這被稱為“提款權”,按照設計,貸款的數額越大,獲得貸款的難度也隨之加大,這是體系的一個重要約束。基金組織的職員們,最終為尋求大規模借款的國家開發出了一個被稱為“條件性”的標準。這意味著用復雜的監管程序,去監測一國在逐步降低貿易和預算赤字、通貨膨脹率以及其他目標方面的表現,要達到了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才會連續發放貸款。
第二章:
保羅沃克提到了美國國內政治,特別是大選政治對于貨幣政策的影響。1958和1960年經濟衰退,黃金恐慌后肯尼迪入主白宮,其父警告他說,維護國際收支、美元的穩定應當是他的重中之重,因為一種強勢貨幣是成功政府的根本。保衛美元與其說是負擔,不如說是榮譽,關系到美國威望、國際領導地位和責任的榮譽。
保羅沃克也反思了自60年代開始的資本管制,尤其是他參與的《利息平衡稅》制定背后的客觀后果:由于美國市場對外國人部分關閉了,這些管制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海外美元存款和美元證券市場的發展。美國的銀行和歐洲投資公司,與那里已有的機構一起,通過大家后來熟知的歐洲美元市場合法繞開管制,吸引美元、發放貸款,倫敦市場是最活躍的,那里的利率比紐約還高一點兒,因此一些原本可能儲蓄或投資到美國的美元被吸引到國外。另外,很多借貸款人,非常喜歡歐洲市場的相對自由,以至于他們再不回華爾街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面臨著一個“特里芬難題”:
一方面,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要求美元幣值穩定,才會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不僅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又要求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但隨著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黃金保證又會不斷減少,美元又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到了尼克松競選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岌岌可危。
第三章 體系崩潰
70年代重要外部事件就是歐洲復興、日本崛起。美國內部同樣面臨著滯漲問題、經濟危機等。
新財長康奈利的四不原則:在月底,作為政府的首席經濟發言人,他宣布了當時受歡迎的“四不”原則:不實行價格管制、不成立工資和物價評估委員會、不減稅、不增加聯邦開支。
定義:爬行釘住匯率制crawling peg是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的折中,其含義是一國對貨幣平價進行細微的、經常性的調整,扭轉一國的國際收支失衡,是將匯率釘住某種平價,但根據一組選定的指標頻繁地、小幅度地調整所釘住平價的一種匯率安排。赤字國和盈余國都會一直調整匯率水平,直到滿意為止。并且平價的變動分許多小步進行,匯率的調整盡可能地接近連續。其調整是按照這些指示變量來進行的:相對于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本國價格的變化;外匯儲備水平;出口業績;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的狀況。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家使用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