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改善體型的過程中,改善缺點,絕對比增強優點更重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所謂“瘦男的腹肌”和“胖妹的大胸”一樣,毫無意義……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改善缺點,可不是光體現在比較初階的胖瘦這一方面。身體的肌肉圍度細節,也是很多健身者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而且我們的身體有各種神奇的關聯,并不是簡單的練哪大哪……比如:
有的男同學胳膊天生很強,那他胸肌、背肌的圍度,就會受一定的影響;
有的妹紙由于日常體態習慣,導致臀腿的比例不協調,肉都堆積到了大腿前側,卻沒長在該長的屁股上......
想改善弱勢、改善體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預先疲勞法」,就是健身技巧中一項經常用于改善弱勢部位的好方法。
什么是預先疲勞法?
預先疲勞法,簡單講,就是把弱勢部位放在訓練最前面,預先激活。
從而讓它(弱勢部位)能在整體的訓練計劃中,優先達到充分訓練的效果(優先達到TMF狀態)。
比如你如果想優先改善臀部,就可以在訓練中先做臀部的針對性動作,比如臀橋。
然后再做下半身的復合動作,比如深蹲,硬拉等。這樣在臀腿的復合動作之前,臀部就已經預先疲勞了,其肌肉增長效果就會更好。
「預先疲勞法」是很經典的訓練技巧。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健身選手、模特在使用。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預疲勞法,可能沒有大家想象的這樣簡單......
預先疲勞法,也要強調使用技巧
一項來自J Strength Cond Res的研究發現①:
在以臥推為主的預先疲勞法訓練中,肱三頭肌,相比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更能享受到預疲勞法的好處。
實驗以三個部位的預疲勞法為測試,具體的預疲勞動作分別如下↓
激活胸大肌:以上斜啞鈴飛鳥為預疲勞組;
激活三角肌前束:以啞鈴前平舉為預疲勞組;
激活肱三頭肌:以肱三頭肌臂屈伸為預疲勞組。
在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先做5分鐘熱身,然后做1個最大重量杠鈴臥推。然后做4組10個預疲勞組。然后再做1個最大重量杠鈴臥推。并測試他們相關肌肉的激活水平↓
最后結果十分有趣:只有肱三頭肌組的預疲勞訓練法,激活效果比較顯著。而胸大肌組和三角肌前束并沒有因為預疲勞組而產生更多的激活①。
難道說,預疲勞組對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沒有效果嗎?
我認為不是的。這很可能與實驗選擇的動作和組數有關。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次訓練中,預疲勞的效果是小肌群優于大肌群。
這很可能是因為,小肌群(肱三頭肌)更容易在訓練中更大程度地被預疲勞。
而大肌群(胸大肌&三角肌)進行跟小肌群一樣多的次數,可能并不能達到疲勞的效果。
其次,在另一項預疲勞的實驗中,研究者發現:
在使用啞鈴臥推的情況下,胸大肌的激活效果,要明顯高于杠鈴臥推和史密斯臥推②
(第一項實驗,全部使用的是1RM95%的杠鈴臥推)
實驗者認為,在杠鈴臥推和史密斯臥推中(這兩個動作都沒有大臂內收,不是最佳的胸肌發力動作),其他肌群更容易給已經疲勞的胸部肌群借力……
這就會導致杠鈴&史密斯組,胸大肌雖然已經預疲勞,但它在接下來的訓練中,身體會更多的使用其它肌群借力,從而不能擁有更多激活……
杠鈴臥推,其它肌群更容易借力
也就是說,上面這兩個實驗可以告訴我們:
預疲勞訓練法,針對小肌群和大肌群的預疲勞次數很可能不同。
大肌群相比小肌群,更不容易疲勞。你應該使用更多的次數和組數來預疲勞大肌群。
應該使用更針對的動作。
比如胸部,拉索夾胸蝴蝶機夾胸,會好于啞鈴飛鳥。
即使相關肌群已經預疲勞,你在訓練過程中,也應該使用更針對該肌群的訓練方式,避免疲勞肌群向其他肌群借力。
例如最后一個實驗,預疲勞后,啞鈴臥推,好于杠鈴臥推,好于史密斯機臥推。
預疲勞組·硬派觀點:
預疲勞組并不是沒有用,而是要講究使用技巧。
即使是使用預疲勞組,在下一個復合動作中,你也要采取更多針對胸部的訓練動作。
最后,給大家一個我自己經常做的「預疲勞·周一胸部訓練計劃」。
依舊,可以避免今日使用平板杠鈴臥推床哈哈。
參考文獻:
①Farias, D. A., Willardson, J. M., Paz, G. A., Bezerra, E. S., & Miranda, H. (2017). Maximal strength performance and muscle activation for the bench press and triceps extension exercises adopting dumbbell, barbell, and machine modalities over multiple set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1(7), 1879-1887.
② Golas, A., Maszczyk, A., Pietraszewski, P., Stastny, P., Tufano, J. J., & Zajac, A. (2017). Effects of pre-exhaustion on the patterns of muscular activity in the flat bench pres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1(7), 191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