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格外鐘情忘年戀。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愛而不得,柔腸百轉,凄美不可方物。
你發現沒,所有那些我們曾深深眷戀卻沒能得到的,都成了窗前那一道清冽如水的白月光,漫漫人生路上,明亮了多少個輾轉無眠的長夜。
水中月,霧中花,之所以美好,在于其永不可得。
好比,五月陽光下那個笑容清淺聲音干凈的格子衫少年;
好比,桃花樹下青絲如瀑巧笑倩兮的長裙少女;
好比你兒時曾瘋狂的渴望卻支付不起的美少女戰士或游戲卡帶……
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就該明白,這是一種怎樣深沉又復雜的感情,或者說是——執念。我們永遠丟不掉過去尤其是兒時經歷對個人的影響,無論好的還是壞的,不管你是樂意或是抗拒。
可世上有些東西,注定只能屬于過去,歸于記憶,留在心底那個最柔軟的有山有水有明月的角落,化作春泥,滋養一方靈府。
有的人偏偏不信邪,非得把本該塵歸塵土歸土的扯出來,握在手里,好像這樣就能在生命的無涯荒野中貪得一晌安穩,哪怕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就比如,《洛麗塔》的男主,故事的自述者亨伯特先生,一個大學教授兼作家,表面光鮮且道德高尚的中年男子。
十幾歲,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一個美麗嬌柔的小姑娘,安娜貝爾。兩人難解難分之時,她卻因病早夭。
這朵凋零的小海棠啊,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種子,從此,歧途末路,永無回頭之日。
如果不是在黑茲太太家遇見了那個叫阿洛的小姑娘,不知道亨伯特的后半生會不會在尋尋覓覓中,卻過得比較安穩?我們不得而知。
只知道那一天,后花園,陽光沐浴的一塊草墊上,半裸著,跪著,十二歲的阿洛,蜂蜜樣的肩膀,栗色的頭發,水花淋濕了她的衣服,剛剛發育卻不成熟的小身體姿態盡顯,一回眸,對上一張癡癡呆望的臉,那眼神,冷淡不屑中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撩撥,勾的人心神蕩漾。
“那是我的洛”,黑茲太太說,“這些是我的百合花。”
“是的,它們很美,很美。”一眼萬年。
若干年前埋下的那顆種子,就在這一瞬間,破土而出,開出花兒來。洛麗塔是安娜貝爾的影子嗎?要我說,不是的。
愛上阿洛,確是因了兒時遺留下的那一道床前明月光,要不是他曾在一個夏天愛上了那個女童,可能從來也不會有什么洛麗塔。
只不過,片刻之后,她就成了完完整整原原本本的洛,一個無可替代的,有血有肉,鮮活的,躍動著,撩撥著人心弦的那個小妖精,像罌粟一般,浸入骨髓,令人著迷,沉淪,難以自救。
所以,準確的說,阿洛才是那朵真正的小海棠花,更是一個能抓到的實物,而不是只停留在記憶之中的虛幻泡影。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在早晨,她只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里她是多麗。簽名欄里她是多洛雷斯。
可在我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
自打遇見阿洛起,故事的前半段,整個沉浸在一個中年老男人對這個十二歲小女孩兒露骨又無趣的意淫當中。
如果不是之前看過兩個版本的電影,又對這部小說執念頗深,急切期待著后面的高潮,說實話,我真的是差點就棄書而逃。
表面上看,無非就是一個性變態者喋喋不休地追述自己欲望歷程的所有細枝末節,這大概也是這本書問世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明珠暗投的原因。書稿問世后,先后曾遭到四位美國書商的拒絕,在歐洲出版后,仍然無聲無息地與《羅賓遜的性生活》《直到它叫春》之類的色情讀物為伴長達半年之久。后來《洛麗塔》的熱銷,更是一下子把這本書包括納博科夫本人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招致了更多抗議與譴責。
性與色情一直是西方藝術中源遠流長的永恒主題,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耐心地通讀過此書,就會明白《洛麗塔》絕不應歸于色情小說一類,所謂的“色情”“不道德”無非是一種用來取悅特定讀者的商業炒作。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從這本傳說中“不道德的”“藝術化的”經典著作中尋求赤裸裸的感官刺激,那么,你恐怕會失望了。書中盡管不乏一些性描寫,可似乎總帶著一股子令人氣餒的“性冷淡”風。
結合兩部電影來看,更是如此。62年黑白版《洛麗塔》,全片沒有一個裸露鏡頭,只是開頭,一只美麗的光腳,他耐心地涂著指甲油,隨后,在腳趾縫里溫柔的塞上一塊棉花。這樣一個鏡頭,已是讓人想入非非,足夠勾魂。
摘掉有色眼鏡,表面上淫辭淫意的背后,是一個絕癥患者自顧自的無窮無盡的獨白,是一部飄忽不定、支離破碎的傷心史,他似乎試圖在蒼茫無盡的時間洪流中,抓住一棵稻草,還自欺欺人以為能守得永恒,結果,卻換來滿手的虛無縹緲,蒼涼而又絕望,僅此而已。
行文至此,我真的,忍不住要同情這個可憐的老男人。一個中年男人對十二歲小女孩近乎瘋狂的畸戀,顯然是世俗所不容的,被扣以“不道德”的帽子也是人們的慣常舉止。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洛麗塔》的世界里,藝術并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即是在道德之外的,二者并非對立,而是完全無關,互不干擾。
正因為這些是現實中所不容的,因而在小說的藝術領域才有了它存在的獨特價值。就這方面而言,本書的作者納博科夫顯示出十足的冷漠不屑與藝術上的高姿態,他拒絕談藝術的社會責任,道德與否,與我無關。他甚至沒有什么創作目的,除了那種虛構作品中被稱之為“審美狂樂”的東西,剩下的,一概不關心。
而亨伯特之所以可憐,是因為他承擔了作者所不屑的這一份道德譴責,他自甘墮落又時時刻刻處在矛盾與自責之中,他的世界單調反復,瑣碎蕪雜,你可以厭惡他,卻無法和他討論對話,在那個獨白世界里,只有無聊的令人絕望的口角。
但世間最殘忍的懲罰,不是道德的譴責,不是前路的迷茫,而是,你所摯愛的人,因為這份愛受到傷害,恨你怨你,你心知肚明,卻無能為力。
她說,我寧愿回到筀爾蒂身邊,也不會跟你走。
他只是撕碎了我的心,而你毀了我的一生。
阿洛,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姑娘,無疑是這場狂熱偏執的單戀的犧牲者。
十二歲被迫失去母親,跟繼父四處流浪。白天,他是她的父親;夜晚,他是她的情人。
不過,她也不是一般人,她是洛麗塔,不算太聰明卻有些小手段的小妖精。從亨伯特到她家起,有意無意中,她就在挑逗著他,盡管她什么都不做,她的存在本身對于亨伯特就是一種無可救藥的致命誘惑。
只是,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老練世故的大叔當真了,輕佻快活的小蘿莉卻只當游戲一場。
她,從頭到尾,也沒有愛過這個人,一點也沒有。
一天晚上,在他們住過的萬千汽車旅館的其中一個的洗手間里,阿洛站在鏡子前,眼神無奈、空虛又蒼涼,巴不得盡快逃離這溫暖卻變態的圈養。
他過分偏執,瘋狂的占有欲,不允許她和其他男生約會,哪怕消失一會兒,也得調查到底,在這樣一個花兒一樣的年紀,實在讓人喘不過氣來。
她不甘被困,用拙劣的伎倆伺機逃跑。事實上,亨伯特早就看穿了,可是在阿洛面前,他毫無反擊之力。表面上,他用威逼利誘將阿洛圈養,本質上,卻是這個小妖精以勾人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
阿洛一走,他的世界,顫抖著,徹底崩塌。這場無聲的博弈,兩個人都輸的粉身碎骨。
這朵溫室里的小花,終于掙脫了束縛,去經歷自己的人生。被騙,漂泊,物質上的貧窮,淪為人妻人母,一路上,她受盡挫折,吃盡了苦頭,嘗遍了生活。當然,也懂得了愛情。
一切的一切,她心甘情愿。
日子過不下去了,想起向“爹爹”求助,因為她無比清楚,爹爹絕不可能丟下她不管。
當亨伯特開著那輛老爺車,來到阿洛如今的家里,她長高了一些,挺著大肚子,多了一絲油煙氣,不再有蜂蜜色的肩膀,也丟了少女那天真撩人的風韻。可是他,卻發現那份愛遠比想象中來的堅定深沉,他愛的,哪里是性感少女的外表與花一樣的年齡,哪里是赤裸裸的肉欲,他愛的,是眼前這個人,這個叫阿洛已為人妻的一身煙火氣的女人,無論發生什么,始終不渝。
他老淚縱橫,毫不責怪阿洛的背棄,只是心疼這些年她獨自在外吃的苦。如果你愿意,隨時可以跟我走。不愿意也沒關系,心給你,人給你,車留給你,錢和支票全給你。
然后,獨自一個人上路,帶著破碎的心,狂灌上幾瓶烈酒,去找那個拐騙你欺辱你的混蛋決一死戰。
我不禁,淚流滿面。
本質上,亨伯特和洛麗塔是一類人,這兩個人還真像親生父女。前者愛阿洛愛的近乎變態,后者為了追隨唯一心愛的劇作家更是不惜頭破血流。到頭來啊,卻都不得善終。
轟轟烈烈本就不是生活的常態,過于偏執的愛情又何曾有過太好的結局?
還記得神雕俠侶里的李莫愁么,就因為年輕時死心塌地愛過一個陸展元,被拋棄后,性情大變,化身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更相似的還有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陸振華,因為年輕時一個逝去的愛人,從此搜集天下所有鼻子眼睛哪怕有一點與之相似的女人,娶回來做姨太太,弄得家里烏煙瘴氣,反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愛情啊,本來就該停留在一個剛剛好的狀態。在我,愛,就是感同身受,是懂得之后的慈悲,是歲月年深日久漸漸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又何必瘋狂的占有?人與人之間,也應該保持一個能夠產生美的剛剛好的距離,無論你們是怎樣的親密關系也不例外。否則,最讓你念念不忘的,怎么總是那個電光火石卻轉瞬即逝的初戀呢?
無論怎樣,現實世界是拒絕絕對的浪漫與藝術化的理想主義的,此刻我們相守,無愧于心就好,??菔癄€那樣永遠永遠的誓言,總歸是虛幻的,故事里看看就好。
那么,回到開頭的問題,如果沒有洛麗塔,亨伯特就能免于這場生命的劫嗎?
想起余虹日記里的一句話:
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中你寸步難行。我們這樣的人,注定是這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