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開會結束得早,在電梯里巧遇一個同事。
他問我今晚去不去聚餐。
啊?什么聚餐?我有點懵。
我說你不看微信群的啊?
我有十幾個微信群,看不過來呢。看他有點責備埋怨的語氣,我心里有些惶恐,但還是笑著跟他解釋了一下。
事實確實如此,截止目前,我微信里有三四百號人,亂七八糟的微信群十幾個,誰會沒事天天盯著微信群看呢。
回到住處,掏出手機,打開微信,下劃了一連串未讀消息,終于找到了那個群。
原來下午就有人在群里喊了一聲今晚聚餐,不過沒人回復響應。由于發起者不是群主,并未艾特所有人,難怪被我忽視了。
我有些無奈,微信群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增添了幾分苦惱。
2.
最近單位新建了內部食堂,對于我們外地人來說是一大利好,再也不用絞盡腦汁去想一日三餐怎么解決了。
有天下午,當我忙完一天的工作,頂著快要爆炸的腦袋,拖著饑腸轆轆的肚子趕到食堂的時候,發現單位那些外地的年輕人居然一個都沒來。打菜阿姨特意問我:怎么就你一個?其他年輕人呢?
我搖搖頭,攤手表示一無所知。
吃完飯,摸著圓滾滾的肚子回到住所,掏出手機,猛然發現單位年輕人建的微信群里有一兩百條未讀信息。
點進去才發現當天下午他們一直在群里討論去哪兒打牙祭,呼吁有意向的人下班后一樓集合。而我一直忙于工作竟然沒注意到。
沒過多久,跟我合租的同事聚餐回來了。
原來你是太忙沒看到啊,見你沒在群里吭聲,一副忙碌的樣子,我以為你自愿不去所以就沒單獨叫你了。
沒事,是我太忙了。看她略帶歉意的樣子,我都不好意思了。
說實話,心里有些羨慕他們在群里聊得那么歡快。可我知道,假使時光倒流,我還是沒空抱著手機跟他們在微信群里不間斷地聊天。
每個單位都有忙的忙死,閑的閑死的情況,很不幸我屬于前者。
微信群那么多,我只把跟工作聯系最緊密的兩個群置頂了,其他群只能任由其自生自滅。要把一天積累的未讀信息全部看完,沒有半小時是搞不定的。
每當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躺在床上玩微信的時候,看著滿屏未讀信息的小紅點,總是不由得感慨為什么總有人上班可以如此清閑。
然而生活不會因為你的抱怨或羨慕發生任何改變。
3.
微信群里什么時候最活躍?搶紅包的時候最活躍!
當你在群里有求于大家,拋出個話題無人響應,以為大家都在忙手頭的事。結果發個紅包被秒搶,留你一臉懵逼。就連從來不說話的人,一有紅包就詐尸。
眼看微信日益火爆,春晚也與時俱進,發起了搖一搖搶紅包的活動,給原本就火爆的全民搶紅包又添了一把火。
春節假期應該是全民搶紅包最瘋狂的時候,在外務工的親人也回來了,除去打牌搓麻將拉家常等活動,日子無聊得很。這時候搶紅包成了打發時間的最佳利器。
明明在大街上看到一毛五毛都懶得彎腰去撿,換在搶紅包游戲里,一分兩分都搶得不亦樂乎。偶爾來個二塊五塊,那簡直跟中彩票一樣興奮,恨不得昭告天下。
紅包接龍游戲拯救了無聊的人類,就連上了年紀的大叔大媽也樂此不疲。
除夕那晚,我跟爸媽一起看春晚。其實只有我一人在看,爸媽深陷搶紅包無法自拔,不時發出一陣驚呼,跟個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炫耀自己又搶了多少錢,唯獨我專心看春晚。
倒不是春晚有多吸引人,而是從小看到大,春晚已然成為我除夕之夜的保留曲目。縱使不盡如人意,也會耐著性子看下去,不然總覺得少了點年味兒。
正當我看得起勁之時,老媽突然冒出一句話:XX(我的名字),大家都在群里(指家人群)搶紅包,你怎么不參與進來啊?
我在看春晚啊。
春晚可以明天看嘛,一大家子人都在玩搶紅包游戲,就你,話也不說一句。
你知道我在看電視的,況且我不喜歡看重播,過了那個勁兒就沒有看的欲望了。
我媽搖搖頭,嘆了口氣,拿我沒辦法。
我心里有點委屈,雖然人人都愛財,但耗費大量時間在搶紅包游戲上,坦白說,我!不!喜!歡!除非在玩微信的時候恰好趕上了紅包接龍,我才會去參與。
手機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碎片化時間,我希望能有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時間來支配。所以到底是我們改變了手機,還是手機改變了我們?
或許有人會說我不合群。誠然,微信等社交網絡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感情,拉近距離。
但在我看來,靠網絡維系的感情實在脆弱。在微信上聊一兩個小時不如打電話或者當面聊,十分鐘獲取的信息量遠遠大于網絡通信。
微信讓我們更加熟絡,卻也更加陌生。朋友圈里看到的自拍是p過的,看到的風景是加了濾鏡的,文字是當事人精心思考后才點發送的。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對方想呈現給你看的一面,并不一定是真實的生活。
我情愿在想對方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去。
喂,有空嗎?出來聚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