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在線,清華大學,劉燕妮老師主講的《儒家修身之道》中的《必讀書一》,文字版。
正文: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參考書
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講的修身之道
涉及到的現代的知識比較多
現代的知識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一個是關于《大學》《中庸》的
中國哲學的這一部分
還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學、領導學
還有涉及到一些社會學方面的東西
所以有幾方面的相關的參考書
這些參考書
第一部分叫做必讀書
是要求大家回去一定要讀的
只有幾本而且都是比較短
后面的是擴展讀的
如果你對我講的相關內容感興趣
你可以去找那些書來讀
也許我們會在某些地方布置一點功課
在相關章節上要求大家去讀某一部分內容
這些書不要求你都讀
主要是提供給你一個參考性的、資料性的(書目)
對那些特別有興趣的同學
可以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或者是對擴展你的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部分關于必讀書
必讀書第一本基本上相當于教材
就是四書里面的《大學》那一篇
實際上它就是一篇文章
可是我在這要強調
我們要用原本的《大學》 什么叫原本?
這里面有一個歷史上的原因
最早《大學》和《中庸》這兩篇
都是《禮記》里的兩篇文獻
如果你去讀的話
它都是在《禮記》里面
注《禮記》 解說《禮記》的人才會去講它
后來這兩篇越來越受到重視
特別在唐朝的時候
就是韓愈和李翱他們認為這兩篇的作用非常的大
它的第一次的單行本的出現是在南宋
朱熹老先生把這兩篇單獨拿出來
他認為它非常重要
作為單行本來說
一直到南宋才開始出現
主要是因為朱熹把這兩篇文章拿出來
和《論語》《孟子》放在一起 組成了四書
作為儒家的經典
因此你會看到著名的《四書章句集注》
指的就是《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孟子集注》這樣的四部書
《中庸》如果我們一定要追的話
可能還要早一點
最早是梁武帝曾經把《中庸》單拿出來做了注解
可是它最有名的還是從南宋開始
主要是朱熹 在朱熹之后
《大學》《中庸》就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重要的內容
這樣拿出來是很有道理的
它使儒家的學問學習起來變得很有次第
一般從《大學》開始
就像朱熹說的 《大學》是修學進德之門
也就是說你先要了解《大學》
對于學習有一個次第
然后讀《論語》 再后讀《孟子》 最后讀《中庸》
《中庸》是稍微深奧一些 放到最后
(四書之間是)這樣的關系
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朱熹他在做這個的時候
他同時做了一件事情
他把《大學》重新排列了一下
就是經一章 后面傳十章
這個調配很多人是不同意的
比如說王陽明認為也是
說古人的學問沒有那么做的
還是原本看起來更像古人
所以我們在這里
還是用這個原本來做教材
朱熹的注解作為最重要的注解
我們經常會提到它
主要的注解都是他的
他的注解是很棒的
不愧為儒家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
孔、孟然后就是朱(熹)、王(陽明)
就是這么一個關系
王陽明的《大學問》也是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解釋的就是
《大學》最重要的那幾個關鍵內容
這幾個關鍵的內容就是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
王陽明解釋了這個三個最重要的
說概念都有一點小
就說是三個最重要方面的問題吧
尤其是關于“明明德”這部分講得特別棒
雖然有一點古文 但是我盡量解釋
大人者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分大人小人
大人者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這樣的人就是這個特點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其視天下猶一家 中國猶一人焉
你說這可能嗎? 我們接著往下看
他說另外一種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 小人矣
什么叫“間形骸”?形骸指的是人的身體
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之間的這種分割
因為這個而分出來“爾”是你
而分你我的話 這樣就叫做小人
我們今天看我們幾乎都是小人
然后他接著說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 非意之也
就是說不僅僅是你的觀念和你的心念
其心之仁本若是
就是說他的心具有那種仁的特點本來就是這樣
他不是靠說服自己
不是靠推理 不是靠邏輯
然后說我要這么做或者我希望這么做
他的心就是這樣 他就能做到這樣
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豈惟大人
不僅僅是只有大人 “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你看這個王陽明很有意思
他前面講說大人是什么樣 小人是什么樣
他說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不僅僅是大人
小人之心也莫不然
說那么小人是什么樣呢?他舉了這個例子
他說 見孺子之入井
這是儒家典型的這個例證
就是說當一個小孩掉到井里
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
就是說你心里這個很難過 很不安
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
也就是他的內心與孺子而為一體
剛才我們講說大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那么如果一個小孩掉到井里面
你也覺得很難過 你也覺得很驚駭
然后你也覺得心里不舒服
那也就是說你跟這個孩子是一體的
孺子猶同類者也 你跟他就是一類的
看到 鳥獸哀鳴觳觫
就是說看到鳥獸痛苦哀鳴的話
而必有不忍之心
那么他的仁就是跟鳥獸為一體
換句話說 我們跟什么為一體
不是靠觀念不是靠意念
不是靠你的推理
而是你感同身受 這叫做心之仁
后面你看王陽明接著說很有意思
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
你也有憐憫之心 你的仁跟草木為一體
因為草木也是有生機的 就是“有生意者”
如果見到瓦石 這個是最沒有意識的東西
如果你看到瓦石的毀壞而有顧惜之心
就是我們覺得
不應該這么浪費 不應該受到破壞
“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是其一體之仁也 雖小人之心也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
就是說小人也會有這些特點
可能他不像君子那么多 那么廣 那么深厚
那為什么他會有這個呢?
王陽明說是因為小人也有天命之性
就是那個“根于天命之性”
“而自然靈昭不昧者 是故謂之明德”
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
這跟儒家的說法很像
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是明亮的
是因為我們的無明太多了 被遮蔽了
所以本性是明德 自然靈昭不昧
只不過因為分你我 分他和我
這種分割遮擋了我們的那個天命之性
那你的明德就被遮蔽了
這種遮蔽 我們可以通過修行重新“明明德”
所以這段話非常非常的重要
雖然它只是闡明了“明明德”
但是如果我們說想找一個最簡單的話
來闡明儒家修行的基本原理
那么就是這一段
下面的 關于修行的次第上
就是說你怎么來做
才能達到這種大人的狀態呢?
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是這樣來做到的
這個是修行的具體的道路
所以叫做“大學之道”
這段話是闡述儒家“修身之道”的基本原理
用我們今天的話 大學里有很多的教科書
里面也有許多“原理”
這段就是說明《大學》基本原理的 你要看清
這段話不是隨便說的 不是推理的
是有像這樣的人
我們知道王陽明是開悟的圣人
他是有真實的體驗的
真實的內心的經驗 這個非常的重要
不僅如此 現代西方的心理學也很有意思
他們有些話很接近
如果你對這段話理解不夠的話
那么我給你讀一段心理學家的話
你一定能聽得懂
我們今天的人所熟悉的這些概念
我們看心理學家是這樣說的
自我正是因為從整體割裂開來
失去了與人類和精神的聯系 他才會患病
正如弗洛依德在《自我與本我》當中
所說的那樣 自我確實是“恐懼之地”
自我是“恐懼之地”
你覺得很難理解
我們今天很多人覺得
他這個用詞你覺得難以理解
但是我們說自我是快樂之地 你理解嗎?
你說我肯定是不快樂的
要說自我是幸福之地 你說什么呀?
但是 如果說是恐懼
想想我們有多少的恐懼
我們考上大學又在恐懼什么? 找工作
其實你肯定會找到工作
只不過你想要找的那個工作
可能你要有點恐懼
然后你又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
都是因為恐懼 所以自我是“恐懼之地”
那么怎樣才能不恐懼呢?
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中說
只有當他回到“父親”和“母親”那里時才是如此
父親和母親是一個形容詞 是一個代詞
指代的是指精神和自然
在這個地方弗洛伊德的用法是指
只有當自我回到精神和自然當中的時候
我們才能離開那種恐懼
這個精神不是指的你個人在那胡思亂想
指的回到我們整體的精神
我們與自然為一體指的是這個
這個時候你的自我就不會生病
這是誰說的呢?
榮格在他的《尋找靈魂的現代人》當中說的
他在檢討現代心理學跟傳統科學之間的差異
他有這么一段話說得很好
講的就是這種切割和分離
就是我們本來是一體的
但是我們畫地為牢
本來這種切割 劃分 分你我 分我和他
是一個方便的假設
并不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可是后來我們就把這個方便的切割當作了真的
在科學領域也是這樣
我們看他是這樣說的
我們允許科學劃分自己的研究領域
并建立起局限性的假設
因為科學研究必須采用這種方式
他畫一塊地方只研究這些
別的學科研究那些 要劃分清楚
但是人類心理不能分割開來
它是一個擁抱著意識的整體 它是意識之母
科學思想只是它的功能之一
科學永遠無法窮盡生活的所有可能性
心理醫生不應該允許病理學的有色眼鏡
來改變自己的眼光
他永遠都不應該允許自己忘記
患病的精神也是人類的精神
盡管他患著種種疾病
他也分享著人類心理生活的整體
這跟王陽明解釋大人跟小人的心理
都是叫做天命之性是一樣的
在這本書的另一個地方
榮格是這樣講人的心理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 有一個方面不是個人的
而是來自一個民族 一個集體
或者甚至來自于整個人類
在某種程度上
我們是一個包容一切的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個“最偉大”的人的一部分
我們離這些太遙遠了 我們已經忘記了
而中國文化一直在講這個問題
就是我們講的“圣人”是什么
“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猶如一家也”
是這種感受 也是我們這個課程里面無法回避的
在講到這個儒家修身之道的時候
一定要用到的 大家要注意
朱熹的注解 王陽明的《大學問》文章加上注解
教材原則上用的就是《大學》的原本
一直到這個“齊家”為止
后面就不算我們的這門課的課程內容了
以后我們會講整篇《大學》
“大學之道”那個課程里面會講全部
所以 大家注意這三篇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