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
? ? ? ? ? ? ? ? ? ? ? ? ? Lecture by? Susan Kuang
? ? ? ? ? ? ? ? ? ? ? ? ? ? ? ? ? ? ? Notes by 沐熹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體系來形成觀點、判斷和決定。大腦有其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心理機制,這是進化的結果。進化的標準不是符合邏輯,而是能否增加生存和繁衍的幾率。那些具有生存和繁衍優勢的思維模式和心理機制,就會被保留下來。
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1)批判性思維是對自己或他人得出結論和判斷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判性思考,考量其是否符合邏輯和好的標準。批判性思維的目標在于擺脫大腦固有的認知偏誤和邏輯謬誤,排除情緒干擾,從而得出更正確的結論,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2)Logic is the use and study of valid reasoning.
? ? ? ? 邏輯是關于有效推理的研究和應用。
(3)Reasoning i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in a logical way in order to form a conclusion or judgment.
? ? ? ? 推理是一個用符合邏輯的方式進行思考,并得出結論和判斷的思維過程。
陳述 Statement/Claim
客觀陳述:真假不依賴于思考者認為的真假,不受主觀影響。
事實是客觀陳述的子集。事實是客觀陳述,但客觀陳述不一定是事實。
e.g.馬云去年雙11銷售額達到972億。
這是客觀陳述,但不一定是事實。
判斷方式:
1.? ? ? 親自去看、去驗證。
2.? ? ? 根據信息來源判斷可信度。
主觀陳述
(1)價值判斷(不存在對錯、真假)
? ? ? ? e.g. 章子怡比鞏俐漂亮。
? ? ? ? 價值觀和個人偏好很難改變,也不遵守邏輯規則。所以無需爭論。
(2)經過某種思考得出的個人觀點
? ? ? ? e.g. 寫作是一門越來越重要的技能。
? ? ? ? 判斷方式: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有理有據。
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并不是非常理性和邏輯的,會受到大腦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影響。在思考過程中,有時會根據直覺、依賴過去的經驗。有時即便是根據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也有可能出現謬誤和偏差。
任何論證 (Argument) 都包含兩個元素:前提和結論。
e.g. 你出門要帶傘,因為天氣預報說會下雨。
論證和解釋的區別:
1.麥克穿著泳衣,因為他剛游完泳。(解釋)
2. 麥克剛游完泳,因為他穿著泳衣。(論證)
演繹論證 Deductive argument
當一個演繹論證正確地遵守演繹規則時,它就是有效的。此時如果前提為真,結論就不可能為假。演繹論證中最有名的一種形式:三段論。
三段論有效形式
(1)
所有A都是B? ? ? ? ? 所有人都會死
C是A? ? ? ? ? ? ? ? ? ?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C是B? ? ? ? ?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2)
沒有A是B? ? ? ? ? 沒有婦女曾是美國總統
C是A? ? ? ? ? ? ? ? ? Emily是一位婦女
因此C不是B? ? ? 因此,Emily不是美國總統
歸納論證 Inductive argument
前提正確,結論不一定正確,前提無法證明結論,只能支持結論。
e.g. 我見過的100只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天鵝是白色的。
如何判斷非演繹論證?
1.? ? ? 判斷前提是否是真的
2.? ? ? 前提對結論的支撐程度
e.g.
前提1:她丈夫和她經常吵架。(弱)
前提2:兇器上有丈夫的指紋。(強)
結論:她的丈夫是兇手。(?)
常見的歸納推理
1.? 從特殊性到一般(歸納概括)
基于樣本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對部分個體的了解去推斷整體的特性。
樣本與總體之間有誤差。多數情況下把所有樣本個體調查一遍,不可能或沒必要。可以運用一些手段來減少誤差,把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基于樣本的歸納概括進行批判性思維:
(1)樣本數量是否足夠大?
(2)樣本的差異性與總體的差異性是否一致?
(3)取樣方式是否隨機。
2 . 從特殊到特殊(歸納類比)
X和Y都具有屬性a、b、c等
X具有特性 a
所以,Y也具有特性 a
基于類比進行推理的批判性思維:
(1)類比項之間的相關性越大、論證越強
(2)已知共同點與推理的共同點聯系程度越強,推理越強
(3) 相反類似項越少論證越強
3.? 從一般到特殊
統計三段論:
某個比例的X具有Y屬性
事物A是X
所以,事物A具有Y屬性
論證強度取決于Y在X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的論證強度越大。
e.g. 沃頓商學院畢業生年薪很高。
W是沃頓畢業生,所以他收入很高。
因果關系推理
1. 求異法:如果發生了一件以前在類似情況中沒有發生的事情,那這有可能是原因。
e.g. 平常喝A品牌牛奶,今天喝B品牌結果拉肚子了,那可能是B牛奶有問題。
2. 求同法:如果兩個事情相關聯(同時發生變化),那么兩者有可能有因果關系。
e.g. 我們看到很多早起的人很積極,推論出早起讓人變得積極。
因果推理常出現的謬誤:把相關當因果。
1.? A發生在B之前,因此A是B的原因;
2.? A和B同時發生變化,因此A是B的原因。
但相關性可能還有其他的解釋:
1.? A和B之間的聯系是巧合
2.? A和B都是由第三種因素導致的
3. 是B引起了A,而不是A引起B
e.g. 不是因為早睡而早起,
有可能是因為早起而早睡。
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比我們想象的可能要復雜得多。很難知道某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擁有與之相關的強背景知識,對了解和發現因果關系會有很大幫助。構建更全面的知識結構,提高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在錯誤方向和道路上進行無效的努力。
如何驗證因果假說?--對照因果實驗
e.g. 研究咖啡因對記憶力是否有促進作用,把參與者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讓參與者看照片,然后讓實驗組的人服用咖啡因,讓對照組的人服用沒有咖啡因的對照劑。第二天讓參與者再看照片,這些照片與第一天的照片有所不同,有些完全一樣,有些完全不同,有些相似。
最后的研究結果是實驗組和對照組都能迅速識別出完全一致的照片和完全不同的照片。但實驗組對看上去相似的照片識別度更好,犯錯更少。
最后得出結論:咖啡因對記憶力有促進作用。
這個研究結論可信嗎?
考慮:
1.? 樣本是否足夠大
2.? 樣本是否隨機(需要排除一種可能:
實驗組本身記憶力就比對照組強)
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1. 轉變思維意識:我有可能是錯誤的。同時不要隨便認同別人的觀點。
2. 了解基本的邏輯推理形式
3. 了解一些常見的邏輯謬誤
4. 擁有更全面的底層知識
5. 刻意練習:有意識地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