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老板都喜歡有責任感的人,先不說這人能力有多強,能把事情做得有多好,至少也得有個認真的態度,才能被人認可,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對于那些不負責、甚至推脫責任的人相信沒有人會喜歡,但在真實的職場中,這個大道理卻未必適用,責任感太強很可能會導致你樹敵過多,如果你拿著自己的責任感去比較那些沒責任感、甚至是那些“差不多”先生的時候你會發現,在別人的眼里,你就是個“事逼”
來自網絡
周斌就職于一家公司的資源部,像什么員工招聘、辦公用品的發放、考勤匯總這些雜七雜八的事都由資源部負責,去年的時候,公司進行了人員調整,由于周斌平時工作基本都是在領導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的,所以他的認真負責也都被領導看在眼里,這次調整,他也很順其自然的當上了資源部經理。在周斌的眼里,這事值得慶祝一下,可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卻不這么想,他們覺得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
在周斌高升之前,他的前任就因為人員調整被辭退,原因是管理太過于松散,對于公司的制度執行的不到位,雖說一個企業人員去留都屬正常,走個人算不了什么,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前任就是他們心中的轉世菩薩,而周斌就是個惡魔。
管的緊,下面的人不高興,管的松,上面的人不高興,左右逢源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境界。
來自網絡
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周斌上任之后,這“三把火”很快就讓一些人受不了了,尤其是那些離家遠的、下班之后還要接孩子的人體會到了那種如坐針氈的感覺,他們心里暗罵周斌,前任再次被懷念,和他一起被懷念的還有從前遲到、早退的日子。
周斌第一次體驗到了被孤立的感覺,以前他努力工作,但至少同事還和他有時候開個玩笑、逗逗悶子,可現在他發現那些很熟的人已經和他有些疏遠了,就連平日的打招呼也有了一種儀式感的味道。
當一個人走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會和那些曾經的熟識的事物拉開距離,這是一種規律。這不是誰能控制的了的。
來自網絡
周斌的嚴格管理很快就有了效果,很多人在被逼無奈之下只好變的和他一樣有“責任感”,資源部一改從前的頹廢,開始變的更加高效,不過對他的罵聲也變的多了起來,從開始私下里議論他的“殘暴”,到最后當面和他爭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厭他。但不管別人怎么說,周斌還是一如既往的按時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務。
有些人喜歡忙碌充實的工作,為的是生活,為的是奔個好前程,忙的久了一閑下來反倒是不習慣了,有些人喜歡輕松自在的工作,不求賺多少錢,只是想找到一種社會存在感。
來自網絡
該來的還是來了,負責員工福利發放的小李和周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確切的說是只有小李一個人再吵,因為周斌全程都在解釋,事情的起因是小李在做表的時候漏了幾個人,周斌發現以后,多說了兩句,小李嫌周斌小題大做,兩個人才吵了起來,就在小李快要動手之際,大家上手拽走了小李,小李臨走的時候撂下一句話:“別特么太事逼,你當你是誰?”周斌也回了一句“我是為了你好,多學點有錯嗎?”
有多少“為你好”讓聽者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又有多少“太事逼”讓說者明白自己是管了不該管的事?不管是聽者,還是說者,其實都沒有錯,只是所求不同罷了。
小李離開了,他向周斌遞交了辭職報告,周斌挽留,可他還是頭也不回的摔門走了,摔門的那一刻,在一旁看熱鬧的人都感覺特別爽,就好像那門是自己摔的。周斌看著憤憤離開的小李,只是無奈的搖了搖頭。
來自網絡
這次風波過后,資源部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私底下的攀談和聊天的人越來越少了,主動和周斌說話的人也更少了,周斌的孤獨感更加強烈了。小李那邊倒是很熱鬧,雖然辭職后他宅在家里,但是手機就沒斷過,電話的那頭,有夸他爺們的,有替他打抱不平的,也有人問他以后去處的。
在職場中,當我們對同一個人有成見的時候,常常會形成表面上的共融,其實這個人只是一個我們吐糟的載體而已,我們只是借著對這個人意見找到彼此之間的共同點。
來自網絡
周斌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公司評比大賽中,資源部獲得了最佳部門獎,獎品是一坐金燦燦的獎杯和兩萬元現金,周斌代表資源部發表了獲獎感言,在他的演講稿中表揚了每一個人,只是沒有提到他自己,他并不知道,在臺下面的有人玩手機,有人睡覺,有人交頭接耳,聽他發言的人寥寥無幾,偶爾的抬起頭也只是瞄了瞄擺在臺上的那兩萬元現金。
很多時候,我們對那些儀式性的贊賞并不感興趣,做做樣子而已,儀式背后的利益才是我們關心的。
獎金很快都發到了個人手里,大家紛紛去周斌那里領錢,在領錢的那一刻,周斌終于聽到了久違的感謝,在那一張張臉的背后,他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自己很幸福。
自從評比大賽獲獎之后,資源部的人和周斌主動打招呼的次數多了起來,還有一些人會跑到他那里交流一些工作上的難題,周斌還是像以前一樣事逼,一個材料要改上好幾遍,可大家卻覺得他變了,至少看上去順眼了點,其實他們是沒想明白,不是周斌變了,是他們習慣了。
來自網絡
著名的香港導演王家衛是個很有性格的導演,他拍電影有個習慣,就是喜歡不斷推翻已經排好的戲碼,因為他經常會突發奇想的琢磨出更好的拍攝手法,為此讓很多和他合作的演員苦不堪言,好在王家衛能夠奉獻出精品的電影,而且很多和他合作過的演員都拿到了影帝影后的桂冠,所以對他這種做法也就習慣了。
事多的人,是不受多數人待見的,因為我們都把自己裝成一幅“好說話不計較”的樣子,那些事多的人自然成了我們從心里抵觸的對象,但如果我們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中,就會變的越來越好湊合,對別人湊合,對自己將就,時間久了,當你有一天想轉變的時候,會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身邊有一個事多的人,反倒能讓我們變的更加專注、更加細致,做到更好,讓自己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別嫌棄你身邊那些的那些“事逼”,你將來會感謝他。
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