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印派]簡政蔚思維導圖武林計劃No.20《重讀長輩這部書—嘮叨》

【作者】簡政蔚

【派別】玉印派

【導師】王玉印、袁文魁

【分舵】縱橫思海

【舵主】羅汝錫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吃飯吃快一點呀,不然的話,飯菜涼了吃下去不健康呀!”,“明天天氣開始轉冷了,早上記得穿多一件衣服才出門口呀!”,“昨天天氣預報說今天會下雨,出門口別忘了帶把傘出去哦!”,“今天晚上有你喜歡吃的,不要玩得太晚喲!”,“現在正當長大的時候,吃多一點再去玩吧!”,“…………”以上種種都是以前聽父母說得最多的話。而我每次的答復幾乎都是“好啦好啦,知道啦!”。

? ? ? ? 自小時候開始,我就覺得父母特別的嘮叨,明明剛才已經叮囑過的話,沒過多久又再重新說一遍。而當時正處理叛逆期的我更是覺得煩上加煩,恨不得哪一天聽不到他們的聲音自己一個人樂得清靜,甚至有時候做出來的行為更是跟父母的叮囑背道而馳。你叫我吃快一點,我偏偏要慢慢吃,而且要等到飯菜都凍涼了才吃完;你讓我吃多一點,我就馬上停下筷子說吃飽了,明明肚子餓著還要硬撐走回房間;你要我晚上早點回來,我就要玩到太陽都下山了,其他伙伴都回家了,我才磨磨蹭蹭地往家里的方向走去。然而,盡管是這樣,每次我回到家,都看到父母熱切的眼神望著我,沒有過多的責備,隨之而來的還是一如既往的嘮叨,“明明就叫你早點回來吃飯,還是那么貪玩”,“餓壞了吧,快點洗個手就趕緊過來吃飯”,“吃多點肉吧,不然就長不高了”。我也試過三更半夜發高燒,父母帶著我去醫院看急診等醫生的時候,還不忘跟我說:“讓你多穿件衣服,老是不聽,搞到現在又感冒了。”那時候的我,感覺父母的嘮叨真的是無窮無盡的,總是可以變著花樣來“教育”我。

? ? ? ? 當我結束學業出來工作之后,因為經常加班的原因,一個星期下來都沒有幾天是跟父母共進晚餐的,甚至是早出晚歸,連父母的面孔都沒見到過的。然而,父母的關心還是沒有絲毫稍停。“今天晚上回來吃飯嗎?”,“外面的東西味精多,吃了不健康,還是回家吃飯吧。”但是,隨著心智的成長以及思想上的成熟,我對父母的關心漸漸地不再存有排斥之心了。相反,更多感覺到的是溫暖,窩心。而這種感覺達到峰值是我也成為父親以后。面對著自己的孩子,盡管因為自身小時候的經歷,盡可能不把重復的話語掛在嘴邊,但有時候確實是因為關心孩子未免有點嘮叨。每次碰到孩子不耐煩的時候,我也更能深刻地體會當年父母的感覺,同時也明白到曾經的自己給父母所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我也不禁在反思,自己的父母是出生在多個兄弟姐妹家庭的年代,不像我這獨生子女的時期。他們的父母親同時面對照顧著幾個甚至更多的孩子,無法很好地兼顧到每一位,甚至可以說父母親的關心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已經是一種奢望了。所以,父母只是把他們童年希望得到而沒有得到的關愛之情充分地表現在我身上,希望我的童年不要像他們小時候一樣,得不到關心,得不到注視。而我,卻一次又一次地在糟蹋了父母的關懷。

? ? ? ? 是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方面背負著孩子的不理解、抗拒、排斥甚至是討厭的情緒,另一方面卻又不斷地包容孩子的脾氣、叛逆以及不成熟的孩子氣。等孩子長大成為父母親之后,又重復經歷著同樣的事情,只是身份角色轉換罷了。看似因果的輪回,然而這又何嘗不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方式。只有經歷過,然后轉換角色經歷,才會在反思中不斷地完善。

[導圖解說]
千辛萬苦終于完成了。內容應該也沒有什么可以解說的了,畢竟上面一千多字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這里說一下繪制導圖中間的一個小插曲吧。當這幅導圖差不多上完顏色的時候,兒子走過來看著一下中心圖,我就問他看到了什么。兒子回答說:“有個媽媽牽著一個小朋友,另外一個男人扶著一個人,那個人柱著一條拐杖。”于是我趁著這個機會教育他:“這是兩幅畫,右邊的是媽媽牽著謙謙,謙謙手里一個氣球,氣球是謙謙最喜歡的黃色。左邊呢,就是謙謙長大了,媽媽已經老了,要柱著拐杖來行走,謙謙在旁邊扶著媽媽。謙謙以后長大要孝順媽媽,知道嗎?”兒子似是而非地點點頭。
個人覺得,我對起承轉合這個結構方式掌握得還不夠透徹。當初在繪制這幅導圖之前思前想后了很久很久,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還是在心中有個大致的想法之后,先把作文給完成了。然后,然后就按照讀書筆記的方式把每一段的關鍵內容提取出來繪制導圖。我也明白這樣似乎是逆程序操作了,只能在往后更多的應用中慢慢體會領悟這節課程的核心知識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