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被暗物質包圍著,我們可見可探測的部分就好似平底鍋中的荷包蛋。令人驚掉大牙的是,科學家推算出宇宙中暗物質是全部可見物質的6倍左右!那么,對于“暈”一樣包圍著我們的暗物質,到底是什么呢?
1、是黑洞?黑洞質量的確很大,但要達到可見物質的6倍左右,我們應探測出很多很多黑洞,而且因黑洞會對附近恒星的引力作用,我們也可以觀測到它們。但,并沒有數不清的黑洞存在。
2、是星云?不發光的幽暗星云,會不會是它們?雖然它們體積足夠龐大,平時非常低調,但來自周圍的恒星光會與之發生作用,幽暗的星云也會吸收光。由此,我們的哈勃望遠鏡拍攝到了美麗壯闊的錐形星云、螞蟻星云、愛斯基摩星云……因此,也不是幽暗的星云。
3、是行星、小行星、彗星?它們游蕩在星系內部或邊緣,本身不發光,很難觀測到它們,如果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大,就會形成對應的引力。但質量要達到如何程度才是足夠大?科學家計算,要達到6倍于太陽的質量,那么在太陽系中陪伴我們太陽系的將有6000個木星,或是200萬個地球!但我們只發現8個大大小小的行星。據精確計算,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以外,其他的可見物質全部加起來也只有太陽的0.2%。因此,也不會是行星、小行星、彗星。
4、是以太?以太是古希臘對宇宙物質的認識假說,表示占據天體空間的物質;幾個世紀前,有人提出“以太”假說,認為以太是一種無重量的透明的媒介,光通過它來傳播。現代科學已證明,光只是一種波(還有粒子特性),它能夠輕松自如的在真空的太空中旅行而無需借助任何媒介,因此以太假說被證實是錯的。以太被認為是人類認知不完善的表現,與我們對暗物質的無知,有著根本區別。暗物質不僅源自假說,而且還來自觀測其對可見物質的引力作用而得出的。
以上猜想,就像警察排除犯罪嫌疑人一樣,結果發現,這些嫌疑人都不是他們真正要找的人。科學家不知道暗物質是什么,但暗物質的的確確真真實實的存在著——只是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和認知能力,無法對它探知明白而已。
眼見為實,心中有個疑慮,眼不見就不實嗎?在列文虎克沒有把他自個打磨的玻璃片放在一滴血上之前,沒人看到紅細胞、細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在倫琴無意中發現x光之前,沒人看到或想到光譜中除了可見光之外還有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后被赫茲證實、張首晟團隊發現并證實天使粒子、萊因斯和柯萬直接在實驗中發現中微子,這些都表明:眼不見的,不一定就不存在。我們受到了認知的局限或是經驗的限制,現在沒有工具、沒有方法去探測得知這些暗物質。然而,總有一天,我們人類會發現暗物質到底是什么,并會利用它們造福我們的世界。
看不見它們、感知不著它們,但不妨我們展開更多的想象。
暗物質會不會是另外一維空間里的力的顯露?會不會是一個與我們宇宙平行的宇宙切入到我們的宇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