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所著的一本普及心理咨詢的書籍,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
蛤蟆先生患上了抑郁癥,他郁郁不樂,自我貶低,毫無興趣,嚴重影響了他的社會功能,好在他還有幾個朋友,獾??,鼴鼠和河鼠,但是他們也沒有辦法帶給他好的感受:獾總是那么自以為是,愛批評人,河鼠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證明蛤蟆做什么事也做的不好,只有鼴鼠還好,偶爾愿意傾聽蛤蟆的訴說。
蒼鷺咨詢師向蛤蟆解釋,一個人小時候的模式,直接影響著當下對自我的認知和行為。一個在嚴苛父親影響下長大的孩子,除了順從和討好,撒潑耍賴以及抑郁,似乎也找不到好的應對方式,當這些情景被激活的時候,孩子自我狀態就占據了主動位置。
而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自我批判,當別人的批判內化于心的時候,他不會表達憤怒而是認同了別人的評價,只有這樣,他才能合理化自己的感受,但憤怒是被深埋在心里的,他無法表達的憤怒就變成了抑郁。
一切我不好,你好的游戲都是預先設計好了腳本。只有做回成人自我狀態,才可能打破這個腳本,讓自己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配合別人。
這本書能夠暢銷20年,的確是科普與故事完美結合的典范,一口氣連讀了兩遍,蒼鷺咨詢師的話言猶在耳: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變好的話,我就不做這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