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第二天,一份由金融科技企業凡普金科發布的《金融科技服務中小實體經濟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翔實的數據,再次論證了這一觀點:中國九成以上中小微企業嗷嗷待哺的融資饑渴,有望通過金融科技發展得到緩解和改善。
累計7000萬家的中小微企業,是中國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提供超過80%的城鎮就業崗位,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提供50%以上的稅收,企業技術創新的75%。
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凡普金科等企業,就像“互聯網之光”,通過填補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黑洞,賦能實體經濟,反過來,這些企業通過賦能實體經濟,成為了金融科技行業的最大受益者。比如,在德勤揭曉的 2016 年中國高科技高成長企業 50 強榜單中,凡普金科成為入榜企業中業績三年累計增速超過 10000%的 3 家公司之一。
一、解決信息不對稱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內部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從微觀來說,中小微企業內部的財會制度缺失,從外部來說,中國并未建立起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內外兩大因素,導致傳統銀行獲取中小微企業的信息成本高企,而且,中小微企業多數也缺乏足夠的可供抵押資產,而中小微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貸款額度不高,此消彼長,其信息調查、審核成本所占比例進一步提升,這也是傳統金融機構排斥中小微企業的原因。
金融科技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可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饑渴。
比如,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微貸,能給超過100萬家小微企業提供小額貸款,就是因為這些接受貸款的企業都是阿里電商生態里的中小賣家、供應商、運營商等等,螞蟻金服能夠獲得他們翔實的企業經營數據。
因此,解決信息不對稱,是金融科技賦能中小微企業的第一條路徑,而每一次金融服務的完成,就是數據和信息變為“信用資產”的過程,也是幫助中小企微企業建立信用體系的開始。
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融資效率
除了信息不透明,履約成本高是銀行把中小微企業拒之門外的第二大原因,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金融科技技術的引入,正在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人工重復性勞動進行替代,降低了人力成本,給金融產品、服務渠道、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授信融資、投資決策等帶來新一輪的變革,如前端的智能投顧,個人定制,中端的金融授信、反欺詐,后端的智能客服等。
以凡普金科為例,其借貸信息服務的在線業務,均依賴于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動態風控系統——FINUP云圖。
“FINUP 云圖”系統,有效鏈接內外多元數據,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形成一個用于風控的完整知識體系。“FINUP 云圖”將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相結合,自動發現隱藏在復雜關系里的風險點,挖掘潛在欺詐行為,突破傳統方法的局限,是一個完整的“智能”動態風控生態系統,可以構建出安全、高效的運作模式。
“大多互聯網金融公司把錢花在營銷上、品牌上,而我們認為金融核心能力是在于風控,技術是金融科技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凡普金科創始合伙人&CEO董祺稱。
與傳統金融相比,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風控系統,優勢明顯。
首先,傳統金融的數據是靜態的,是基于歷史狀況,而金融科技的數據是動態的、實時的。
其次,傳統金融機構只有幾十個數據標簽。過去圍繞大型企業融資,金融機構認可的風控手段主要是土地、房產、廠房以及擔保等,而金融科技會利用幾千上萬個特征,并且隨著業務的進展,機器可以自我進化。
再次,融資成本低,效率高。
董祺曾經做過對比,“我們在風控上會有比較多地用到AI,我們以前風控建模只用人工,需要六七周的時間,今年年初,我們在內部開發了一個水滴智能建模機器人,人工要幾周的工作,機器人可以只需要24小時。
三、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服務渠道
《報告》認為,“金融科技公司通過構建虛擬化的平臺中介整合渠道與資源,可以低成本拓寬銷售渠道,更是轉型發展的新方向”,依附實體經濟產業鏈并跟隨產業鏈的蔓延不斷向外擴展,并以平臺的高度黏性培養客戶群體,批量開發平臺客戶,擴展銷售渠道。
傳統金融的服務是本地化的————四大行,中、農、工、建均有上萬家線下營業網點,依靠人力提供服務,而金融科技企業,則通過線上提供服務,再輔以智能風控系統,能夠超越物理時空的限制,為全國性客戶,提供24小時的自助服務。
最近兩年,全球大型銀行都在縮減網點。比如,工行已經連續四年,減少線下網點數量。今年春天,花旗銀行宣布在韓國關閉80%銀行網點。而根據美國咨詢公司opimas發布的報告,到2025年,全球銀行業將會大量裁撤物理網點,23萬銀行員工將會失業。
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凡普金科等都在提供平臺化的全國性服務。凡普金科成立四年,已經為超過3000萬客戶提供服務。
四、改善服務體驗
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只是工具,目的還是為了改善用戶的服務體系。
過去,很多傳統金融機構憑借品牌效應、牌照壟斷等優勢,只服務大中型客戶就能實現業績增長,完全忽視了中小微企業的客戶體驗。而天然具有普惠性質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沒有資金和品牌優勢,其競爭力就是針對數量龐大、需求旺盛、特點鮮明的中小微用戶,以客戶為中心,通過先進技術,實現產品服務之間的無縫對接,提供更好的服務,來獲取增量市場空間。
首先,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
中國金融服務的供需不平衡問題相當突出。偏向大中企業,忽視中小微企業;城鄉金融資源二元化,廣大農村地區各種經濟體一直是金融支持的弱勢群體;金融區域配置不平衡問題分明顯,西部地區金融短缺更為突出。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三農經濟的資金缺口差不多有3萬億,而1到10月,P2P網貸行業的三農交易總量是300億出頭,僅占1.31%。
而就在此前不久,凡普金科與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示范區陜西省楊凌區簽訂戰略協議,通過金融科技賦能三農經濟。
其次,解決的是從有到好、從快到慢的問題。
傳統金融的信貸審批,動輒需要兩周甚至一個月,中小微企業往往等不起、耗不起,而金融科技企業能夠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比如螞蟻微貸,以及一些大平臺的 P2P 及個人的微貸,借貸成交速度甚至以分鐘或秒計,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微經濟體獲得金融支持的效率。
為實體經濟賦能,是金融科技的社會價值,也是金融科技的商業模式。而在中國這個中小微企業融資短板極度短缺的全球最大市場,也催生了蓬勃發展的中國金融科技行業。
在全球 27 家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中,美國企業 14 家,中國 企業8 家;從融資數量看,2017 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融資案例中,中國的金融科技投融資共有 84 筆,占全球 52.5%;再從融資金融看,中國融資額度高達 232.2 億元,遠超美國的 73.2 億元。成立僅僅四年的凡普科技,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目前,凡普金科業務覆蓋借款咨詢、消費金融、理財社交、投資等,可以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信息服務。
痛點越多,機會越多,金融科技行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