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走紅網絡的爆款文章《哈佛凌晨四點半》相信大家都看過,文章里說“凌晨4點多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配圖是這樣的。
最后以所謂哈佛圖書館20條訓言收尾,其中有幾條是這樣的: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市面上已經有了以這個詞組命名的勵志書,還不止一種,銷量也很不錯。
雖然這碗西洋雞湯味道好像很鮮美,但真實的情形是否如此呢?事實上,很多在哈佛念書的中國留學生早就指出了其中的謬誤。
首先,這張廣為流傳的圖片上的圖書館,根本就不在哈佛。留學生們經過認真調研后發現,哈佛幾乎所有的圖書館都在零點前閉館,只有一個叫做Lamont的圖書館24小時開放。
文章中還寫道,“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事實也并非如此。
中國留學生們還認真詢問過身邊的哈佛同學,很多人都承認,自己不會在圖書館苦讀到后半夜,也沒看到或聽說身邊很多同學這么做,更不認為這有必要。
所以,在中國受到萬眾膜拜的“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情景,根本就不!存!在!
認真思考一下就能得出這個結論了啊:大學生天天念書熬夜到凌晨四點半,身體哪里受得了?
這種故事聽起來就很不合情理。但是為什么這個故事就在中國能傳播得這么火呢?根本原因在于“哈佛凌晨四點半”里面的場景,滿足了中國人對學習的所有想象。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接受痛苦和不斷忍耐的過程,惟一支撐自己努力下去的,就是堅信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終必有回報。也就是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且接受知識只有一種方式受到推崇,那就是埋頭在圖書館里面,拼命把浩如煙海的知識裝入自己的腦中。
他們并不了解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只能想象連中國孩子念書都念得那么辛苦了,那么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應該更努力,念書更刻苦吧。中國孩子們每天念書念到晚上一兩點,那么哈佛學生想當然就應該念到凌晨四五點。
為了防止我們的學生再被這類看似勵志實則離譜的“毒雞湯”洗腦,老師們是時候讓學生們重新認識“刻苦學習”這件事了。
1. 任何事情都不能以健康為代價
是的,是任何事情,包括學習!我們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人生不只是在在學校這幾年,而是從年輕到成熟直至年老的過程,它包括很多不同的階段,好或者不好,都只有在身體健康的時候才能夠去體驗。所以,即使是“刻苦學習”,也不應該以健康為代價。
2. 學習時間長并不代表“刻苦學習”
有的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自習課不好好寫作業,而是在晚上回家之后熬夜學習,自以為學習了很長時間,晚上睡的最晚;有的同學看上去一直在學習,從不停歇......這樣的人做的都是表面工程,總是在自我感動,覺得自己很刻苦,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而已,畫的時間長并不是“刻苦學習”,不然怎么每個班都會有這樣一些“看上去”很刻苦,但成績總是上不去的學生呢?
3.學習方法很重要
學霸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包括掌握自己的作息與注意力集中的時段并合理利用、知道上課認真聽講很關鍵、知道課后復習以及錯題歸納......每一門課都知道應該怎么去學,應該是多做題還是多看書。刻苦學習并不是一味的“學習”,而是一個學習、思考和總結的過程。
4. 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習慣決定未來,這句話所言不虛。試想一個自律、認真、生活和學習規律的人,怎么會沒有一個好成績呢?當然,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老師的監督下培養。老師可以使用校朋app自定義考核項,幫助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然后課上課下隨時記錄學生行為:
智能光榮榜也是激勵學生的一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