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還算熱愛閱讀。
有記憶的閱讀自幼兒園開始。《幼兒智力世界》是兒時的我最喜歡的期刊,彩色的插畫里藏著一個個待人處事的哲理,那時常常捧著期刊眼巴巴的要媽媽讀一遍又一遍。當媽媽太忙時,我便開始坐在大床上自己將畫報翻的嘩嘩響,由看圖到識字,獨自一人津津有味。
隨著小衣服變短,新衣服變長,我擁有的書越來越豐富了。由固定的期刊由《幼兒智力世界》變成《兒童漫畫》。再后來,我遇見了未來很多年持續購買的期刊——《兒童文學》。依稀記得媽媽一進家門遞給我的,說是給我個好東西,包書的塑料袋上還沾著冬日的寒氣,混合著油墨香有種很清醒的味道。當然了,那時的我其實覺得幾本雜志和“好東西”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這并不妨礙我拖延了當天的晚飯。那天我先由一本《選萃》讀起,《選萃》的開篇通常是短小精悍的文章,選文范圍很廣,古今中外都略有,很適合剛開始讀文章的小朋友,于是這一捧便舍不得放下了。
由《兒文》打開了閱讀的大門后,我便自不知覺的自己尋摸起書來。爸爸讀過的意林,奶奶放在茶幾上的報紙,小姑一整書架牛皮紙包好的小說,都成了我尋覓的對象。我讀書是不大挑的,書架上的書叫我看見了大多會隨心所欲的翻閱。從幼兒時期看的漫畫,到小學時看的小說,那時楊紅櫻,鄭淵潔,伍美珍的書算是我看的最多的,輕快的文筆中描寫幸福的童年生活到現在依舊使我懷念,光是回想都有溫暖我的力量。后來看郁雨君和黃春華和饒雪漫,青春期的少年們,單純又敏感,游在一汪春水中,水深看不清前方于是迷茫,又有水草纏綿于是糾葛,時升時沉起起伏伏,嬉戲于這座自我造建的池中,包裹在安全感里。除了這些作者,有好些流傳長久的名家作品也大都穿插在這些時期讀的,從《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到《綠野仙蹤》,《格列夫游記》,《愛麗絲夢游仙境》等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帶我去過不少奇妙的世界,也充分游蕩在我發呆時的精神世界里陪我度過一個又一個下午。那時,新華書店成了我消磨暑期時光的地方。記得小學的時候有篇課文叫《竊讀記》,對的,那時的我大概就是故事里小姑娘的模樣。這之后長大一點,臉皮也不夠厚到賴在新華書店看書了,恰逢媽媽工作的地方搬在市圖書館邊上,讀書陣地就轉移了。圖書館一次可以借兩本書,有時可以用媽媽的卡再借兩本,一周至兩去一次,還是很滿足的。再后來,根據小學課本的進程,我漸漸接觸到魯迅,老舍等作家,《朝花夕拾》和《駱駝祥子》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本。這段時期之后我也讀些《傲慢與偏見》,《簡愛》等,剛開始讀讀情節,后來讀出感情便愛不釋手。大概就是同時期我接觸了電子書的,我第一本入門書是唐家三少的《光之子》,這一腳入了門,再沒出來過。因為電子書的出現可是省了不少跑腿的時間,我便實體虛擬交錯看。我起先看玄幻的多些,男主女主在不同設定的世界里掙扎奮斗,有各式奇遇結識各類有情有義的小伙伴,剛開始女主玄幻不多,我便找些全息網游文看,禾早,那時煙花等作者是我刷完全部作品的。我因為很多情節感動,大多是友誼親情。
你大概會覺得這篇文就是巴拉拉的講自己多么多么愛讀書啊,然而寫到這里其實還沒寫到一半,但是今天確實沒時間寫下去了,暫且就讓我給它分個章節。
后來玄幻類的讀不到有趣的了,我開始廣泛撒網,末世,古言,穿越,現代,里面獵奇的故事和浪漫的愛情充分滿足了我一顆濃濃少女心。這些網文有些是很有名的神作,有些是漠漠書海里不起眼的一本,他們大概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的“好書”,但我讀書向來是不大在意這些“好書”標簽的,大概在我看來讀書是很個人的事,沒什么功利可言,能讓我消遣,有時略有感觸和感動的書就是好書了。所以常常被這些書中的情節打動,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畫面,一個細節,有些甚至只是書中不起眼的小細節。我感受到了的情誼,無論作者是下功夫的筆墨還是輕描淡寫的過渡,在不經意中觸動淚腺或引發思考,那個時刻就覺得這本書讀對了。再后來初中畢業,接觸到游記散文,剛開始看是帶很多絢麗照片的,深深吸引著我去外面的世界探索。尤其是讀過三毛的書之后,她對生活太過享受,于是作品比起散文更像小說了,這樣真實的文章讀起來太上癮。后來讀余秋雨和畢淑敏的書,發現原來不配圖的游記也一樣能吸引人,用一份底蘊增添了文章的味道,越讀越向往。
升到了高中的時候,校內有了圖書館,不大,但是新書上的很快,我又有了新陣地。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仍然能感受到那快樂的非常純粹。穿插著游記我也讀些《饑餓游戲》,《時間的針腳》,《平凡的世界》等長篇小說,大概是因為書厚,讀的時間久,就更有代入感,常常是一個故事讀完之后幾天都不能回神,沉浸在書中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在這之后又發現了一位喜愛的作者叫凱特莫頓,她的書總是以倒敘或插敘來寫,神秘感充斥全文,是那種拿起來便放不下的書,一定要一口氣讀完才好。啊對了,這些都是我喜歡讀的書,無關學習知識,無關增長涵養,純粹的喜歡罷了。
廢了這么多話來回憶這些年的讀書歷程,無非是想表達閱讀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珍貴的時光。本來沒想說這么多,可是一沉浸于回憶便剎不住了,單單是回想也能感受到當年的快樂,心中滿滿的溫暖。那是屬于自己與書獨處的時光,是不樂意被人打擾的時光,是內心世界色彩斑斕的時光。
那么問題來了,對于我這么重要的事情,我為什么不再做了呢? 對的,我大概 ……有一年?不,或許是兩年沒有讀過書了。沒錯,鋪墊了前面那么多,這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或許因為閱讀對我來說是興趣所致,所以當我這兩年都沒怎么讀書的時候我是后知后覺的。大約一兩個月前我真正意識到自己這么久沒有閱讀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有些不可置信的。于是我仔細的回想了又回想,仍然沒有一個書名,這時候,我開始慌了。
要說這兩年一篇文章都沒讀過那確實不是,因為生活中的文字實在是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是朋友圈微博公眾號就有數不勝數的文章。我所謂的沒有閱讀是沒有真真正正沉浸于閱讀中,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享受的午讀時光了。我床頭依然放著幾本想讀的書,可是誰能想到兩年了,我竟然一本都沒有讀完。說這些并不是對自己沒有投身于文學作品的譴責,這從不是我閱讀的理由,而是對痛失了一個自我享受的愛好深深的遺憾,真的遺憾。
現在的我樂衷于消遣快餐式的文字,筆者圖一閱,我則圖一樂。拇指漫不經心的劃拉幾下一篇文章就算是看過了。有時刷的時間太久,放下那個小屏幕,腦海里全是嘈雜的聲音。其實這些文章中有一些是很用心的把玩文字的,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往往刷一百篇才出現一篇有文采的,而者一篇也在因讀一百篇的疲憊而覺不出特別了。我不確定是否可以怪罪給時代,還是承認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那么一部分本心隨著時間不見了。
曾經純粹的精神愉悅被快節奏的生活擠掉,確實痛心。我在其中走馬觀花迷了方向。于是,我提起筆,敲起鍵盤,試圖用寫作來重新培養對文字的興趣。試著找回那個快樂的很簡單的童年。同樣的,無關其他,只為找回平靜,找到獨屬自己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