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在拾麥穗兒……
羅曉華
摘 要:“舌尖上的浪費”現象非常嚴重,那時整天餓的肚子咕咕叫、凍得全身打哆嗦,此時的我對“粒粒皆辛苦”又有更深刻的認識;那是我們全家全年的希望啊!為了一粒粒糧食,為了一頓飽飯,我們很辛苦,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淚水和汗水。飲水思源,加倍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厲行勤儉節約,愛糧節糧,反對浪費!
關 鍵 詞:? ? 麥穗? ? 收割? ? 辛苦? ? ? 節糧愛糧? ? 傳統
? ? 在我國,餐飲店里吃不完的飯菜都被直接倒掉,這種“舌尖上的浪費”現象非常嚴重,非常可惜;而餐桌上的浪費的糧食價值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每每看到聽到令人心痛、辛酸的浪費現象時,使我不由地想起,小時候挨餓,全家搶收小麥的的場景來……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家在魯西南大地上,當時我們村上還沒有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實行大隊聯合生產制,掙工分。共同生產出的糧食,除了一部分上繳國家,留一部分做種子、一部分做提留外,然后再按人口分,(人口還按大人、小孩、婦女)每人每年分得麥子約30斤,買賣東西還用糧票、布票、油票等票的計劃經濟時期,晚上連煤油燈都舍不得點,那時整天餓的肚子咕咕叫、凍得全身打哆嗦,天天幻想要是家里有盞電燈,吃上饅頭,該多好啊!
為了能解決好吃飯問題,當時村里再給每家每戶分得一份自留地(每人約有一分地,我們家有12人),只有干完生產隊里活后,(在生產隊地里撿麥穗也要歸公)才能干自家自留地活,也只能在自家自留地里撿麥穗,在其他地方無法撿到麥穗,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一天早上,該收割我們家自留地麥子了。爺爺起的最早,天黑黑的,幾乎看不見地面,空中還有很多正在眨著眼睛的星星,他喊醒我們后,連忙找出所有的鐮刀,蹲在水盆旁邊的磨刀石上面,開始磨鐮刀了;奶奶拿起水瓢搖水開始做飯了;爸爸找打氣筒,給地排車輪打氣;叔叔在地排車上綁了很多長長的棍子,搭好車架子;媽媽抱出四五個木杈放到地排車上;嬸嬸把草繩放在水缸里濕一濕,濕好后也放到地排車上;哥哥從屋里抱出一大摞草帽,發個大家;我興奮地抗起兩個竹耙子,提著籃子放到車子上,然后一起高高興興地奔向我們家自留地割麥子去了。
爺爺低著頭,彎著腰,左手抓住麥穗頭兒,右手用鐮刀使勁割,他一直在前面領著頭,爸媽叔嬸隨跟其身后。 “唰唰”的鐮刀聲,像在寂靜的田野里演奏一首首樂曲,等到太陽剛剛露出朝霞時,我們在美妙的歌聲中把麥子全部割完了。嬸嬸連忙拿出的一根一根草繩在麥地里擺放好,開始捆麥子了。捆完麥子后,爸爸駕著地排車,爺爺站在車中間擺放麥捆子,媽媽、叔嬸用木杈舉麥捆裝車。我和哥哥拉著竹耙子一壟一壟摟掉在地上的麥穗。剛剛裝好車時,奶奶給我們送飯來,奶奶乘著我們吃飯的工夫,自己拿著鐮刀一壟一壟找沒有割下來的麥穗。爺爺爸爸叔叔把一滿地排車麥子拉回麥場,奶奶負責在麥場看麥子(防止別人偷麥子)。然后我和哥哥繼續再拿出鐮刀和竹耙子一壟一壟摟掉在地上的麥穗兒,媽媽和嬸嬸彎著腰,胳膊挎著籃子,仔細尋找撿掉在地上的一頭頭麥穗頭和一粒粒麥粒。此時的我對“粒粒皆辛苦”又有更深刻的認識;此時渾身疲憊、腰痛,滿臉黑灰,全是汗水,腳被麥稈茬扎破了,血跡一片一片的,手心里磨出了四五個水泡,鼓鼓的,很痛,但是一想到能吃上饅頭啦,心里樂滋滋的,又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剛割下的麥穗稈兒到麥場后,先把草繩解開,并把草繩歸類整好明年再繼續用,接著用木杈把麥穗稈兒全部攤開曬曬太陽。等到麥穗稈兒被曬得最干脆時(一般在11時至14時),此時還得排隊等候使用牛馬的號碼,排到號碼后,再套上牛馬拉石磙一圈一圈地壓麥穗稈兒,等到麥穗兒掉的差不多時,再翻一遍麥穗稈了,繼續用石磙壓,這樣麥穗稈上的麥粒全部掉了下來,再用木杈把壓下來的麥秸桿兒斂起來,堆成麥秸垛。最后,用木锨等工具把壓碎的麥穗兒堆成一堆。
有風時,爺爺戴著草帽,拿起木锨端著壓碎了麥穗向空中揚撒,麥粒自由落下,麥糠隨風飄揚;爸爸手握竹掃帚在場地里左右輕輕掃麥糠,中間是紅彤彤、金閃閃的麥粒兒,那是我們全家全年的希望啊!奶奶拿起簸箕,媽媽掙著布袋口,面向家的方向,口中念念有詞,然后就開始裝麥粒了,嬸嬸用細繩系上滿滿的布袋口,叔叔再把扎好口的布袋擺放到地排車上。夕陽西下時,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手指點了又點、雙手摸了又摸滿滿的布袋,臉上都露出了金子般的笑容,滿心的話兒,高興的說不出來,唱著歡快的歌曲兒,趕緊把糧食拉回家!
……
這是30多年前的事,為了一粒粒糧食,為了一頓飽飯,我們很辛苦,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淚水和汗水!30多年來,我們祖國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發生很大的變化:從“家庭承包責任制”到農業稅的廢除,全國人民富裕起來,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豐富起來!可是當今還有一部分人把勤儉節約,珍糧愛糧的傳統給忘了,同時也沒有深刻認識到,我國糧食現在供給形勢越來越嚴峻,也面臨著巨大的糧食危機。飲水思源,加倍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厲行勤儉節約,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匯流成河,方可形成移風易俗的美德。把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