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后站在站臺上等車,車沒來,我伸長脖子,不停地向來車的方向望去,車還是沒來,脖子酸了,就在站 臺不停地踱步,再時不時地望著左邊。終于車來了,在擁擠的人流中擠上了車。好不容易在反復的掙扎中找到了一立之地,頭腦還是一片煩躁,在車子開開停停的路途中,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默數:1,2,3,4,5,6,7,8,9,10……1,2,3,4,5,6,7,8,9,10。聽著發動機的轟鳴聲和車子與地面的摩擦聲,看著周圍人或沉默或低著頭聚精會神地看手機,聞著車廂內沉郁的空氣,倏然覺得煩躁。想著還是聽音樂吧,便拿出了耳機插在手機上,戴上了耳機,一段輕柔的音樂在耳邊響起,漸漸地,掩蓋了車子和周圍人的聲音,只剩下一片寧靜。思緒慢慢地飄遠,飄出了車子,繞過了高樓大廈,來到了山川河流,感受青草的欣欣向榮,聞到了自然的味道。
音樂真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沒有音樂的生活不敢想象,或許是可以活著,但是卻不是生活。
音樂是怎么產生的呢?想想在那遙遠的時代,沒有樂器和語言,人是怎么生活,怎么發現音樂,怎么制造樂器的呢?那時的人的情感是怎么樣的呢?會有快樂、悲傷、憂愁、憤怒、恐懼嗎?每當心情煩悶時,是什么能撫慰他們的心靈?
應該是自然的聲音吧。在大自然中,人只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花香、鳥鳴、魚游、虎躍、山風、雨露、瀑布等等,這是一個生動有趣,不斷循環的過程。人在其中,是與自然界的各個事物互動的。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志士從自然風景、天道循環中獲得體悟、激發情感、引發反省、激蕩胸懷。不只是那些有歷史記錄的名人,就連常人在自然中也獲益良多。比如現今流行的園藝治療,以及很多城市里的老頭老太太在開辟出小小的天地,種花種菜,養魚養鳥、逗貓遛狗。其實種花種菜已經不是為了賺錢和養活自己了,而是在冰冷的鋼鐵城市環境中,從花果蔬菜的生長、豐收、敗落中,感受自然的四時更替,感受微小的生命帶給我們的感動,成為自然的一份子,融入在生態系統中,而不是在鋼鐵和人類潮流中的孤單。
是的,會有孤單。雖然地球上有很多人,人與人之間也充滿著各類情感,但是有些情感是在人之間尋找不到的。這源自于遠古時代遺留下的基因中的與自然的情感聯系。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山川,人與河流的聯系是緊密的,不可分割的。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這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僅僅是想見識不一樣的人群和文化,也是想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在城市里看不到的風景。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我們感到身心疲憊,想出去旅游,其實這就是自然對人們心靈的療愈。
我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那是一段雞飛狗跳、上樹搗蛋的歡樂童年。我們一群小伙伴拿著塑料瓶和塑料袋,歡呼著跑到小河邊,卷起褲腳,捉小魚;有時也手腳并用,爬上一顆小樹,掰下沉甸甸的果實,隨意地在衣服上擦過,便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汁水飛濺,順著嘴角,滴在了衣服身上;或者在樓層里跑來跑去,在相近的天臺間跳來跳去,刺激極了。
描述這些并不是說每個孩子都要這樣子,或者說,只有這樣子的孩子長大后才怎么怎么的好。只是發現城市里的孩子大多數都很少接觸到自然,也很少能感知自然的美妙。感知自然并不是說帶孩子去哪個城市旅游,或者說去一兩天的農家樂。我覺得感知自然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而且是孩子親自操作,親自感受的。比如說就算是在家里那個花盆種菜,從耕種到施肥,從除蟲到豐收,手指上存有泥土的細細的摩擦感,鼻子間縈繞著蔬菜的富有生機的氣息,耳中傳來水澆在綠葉上的清脆的聲音,眼睛里上映著小苗掙扎著冒出泥土的影片。這些帶給孩子的觸動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之前看到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視頻,一個精神科的主治醫生發表了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講的主要是現今社會上有更多的人比以往的時代有患有精神障礙,其中一部分的北大清華的高材生患有空心病,即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強烈的孤獨感,有強烈的自殺意念,并且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空心病要怎么治?這個問題引發了很多人回答和思考。有的人說空心病的人缺乏被需要感,可以通過做貧困地區的志愿服務,有的人建議試試極限運動,看看死亡和貧窮;也有的人表達了相同的感受,并說明了是如何轉變心態,獲得意義感的親身經歷;還有的人批評現在的教育方式只交給了孩子知識和技能,忘記了意識和價值的培養。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視頻和文章的時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想讓這些患有空心病的人到非洲和戰爭的地方去感受那里的人們的生活,也覺得他們是太舒服太順遂了,才會把自己當成了至高點上的人。從高處俯瞰人世的一切,確實會讓人產生不過如是的感覺,總覺得所有的人生都是一樣的,學習、工作、結婚、生子、退休、死亡,總覺得人們的喜怒哀樂是那么相似和無謂,他們需要的是有一個人罵醒他們,有一個人可以給予他們沉重的一擊。
現在想想,他們缺乏的還有與自然和生命的聯系。這個聯系是感受自己身處在自然中,成為自然的一份子,你的呼吸隨著自然的呼吸,你的活動適應自然的活動,感受自然的節律和生命的力量,這個聯系的過程就是自然的療愈。從生物學和心理學上來講,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孩子的神經發育是十分迅速的,自然的色彩斑斕、各類的聲音、多樣的氣味和層次豐富的觸感刺激了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神經,以及從自然活動中觀察動植物的習性,總結四時變化的規律,體悟生命的成長和消逝,對于孩子的能動性、意識和人格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那些患有空心病的人或許應該到自然中,感受生命的美妙,尋找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