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學書無法, 唯有苦練。磨穿墨硯成正果。按照教學常規, 必走臨帖之路,見多識廣, 擴闊你的視野, 成就你的藝術抱負。但是,臨帖從中腌割抄襲,只得其形,懞懂其神。習慣成自然后,再難突破?籬而創新。身處神卅幾多人,執著毛筆寫繁不寫簡。他們未曾賞識簡化字里主畫的妙趣。
? ? 名帖無數,窮究無盡。粗略可知分兩大類:即碑學與帖學。 既然說書法始于篆, 學篆是必要的。篆字雕刻在銅器和石上傳世,含金石剛性的質感。尤其春秋戰國的金文, 結體均衡, 曲線沉實圓硬。如《毛公鼎》等。到了秦朝統一文字后, 秦篆變得工整對稱而刻板。又是把永字八法規范化,仿佛見到了印刷字體似的。秦朝歷十五年即亡, 故小篆在史很短時間。重先學習和發揚篆體書法, 是清朝學者的功勞。
? ? 秦亡漢代隸書出。漢隸扁平, 蠶頭燕尾;字字橫勢波挑, 動靜相間, 形質清中帶俗。這個時代留下很多碑帖, 其中著名的有《張遷碑》。該帖古拙耐看,橫劃變化于無聲無息中,幾乎無一頁重復?!抖Y器碑》含草意, 筆劃粗細顧盼, 猶如風吹裙帶,好不灑脫?!兑矣⒈非f重如楷, 足以典范隸體。《石門頌》是運用正鋒的高手, 長袖當舞, 只嫌體態未夠美感而已!讀練漢碑,助你了解鋪毫的手勢筆法,為學楷書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棣書實屬古代楷書的初期。
? ? ? 正楷最早見于《宣示帖》,由棣蛻變而成, 原創味濃。后有《爨龍顏》及《龍門十二品》等, 這個時期的楷書, 結字均衡,充滿朝氣,難怪世人推崇魏碑了。
? ? ? 楷書發展到了唐朝, 已經爛熟,變得筆筆分明, 字字正襟危坐, 接近了美術字了,連印刷體也自愧不如。唐楷法度森嚴, 顯示功力的最高境界,這是一座高峰, 后無再高也。典范的字帖是《化度寺》、《多寶塔》等。浮躁與正楷難合, 學正楷者越來越少。
? ? ? 自宋元之后,多數人喜好行草, 選學二王的字帖,《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中秋帖》。行書數《蘭亭序》、《祭侄稿》、《寒食詩帖》為最。臨帖令字普通化, 甜俗化,統一化。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 ? 臨摹太過專注字劃外形, 忽略了作者的本意和手法,永遠學不真。白受那閑話:得之形而失之神。就算隨手一抹, 如無同樣的筆和手勢, 亦難神似。學某人某派, 教人紙抄紙。此乃當今學字的時麾。
? ? ? 學書之法, 探索而練為上法;讀帖而練為中策;對帖臨摹是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