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
文|諸神的恩寵
死亡,是人類永恒的熱點話題。然而在中國,死亡卻成為人們最忌諱的話題之一。為了避免談論死亡,人們發明出“崩”、“薨”、“卒”、“歿”、“亡”、“故”等諸多關于死亡的字眼。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并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于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于死亡的書。它從佛學的角度,深入討論了生命的真諦,及面對死亡的心態。這本書一問世,立刻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紐約時報》、《衛報》等世界級媒體都給了它高度評價。豆瓣上,這部書的評分高達8.5??赐甏藭螅輪T陳坤說,“我從這本書里學會正視死亡,并且從對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了生命。”
01人生充滿各種誘惑,看清真相才能活出自在
哲學認為,人生有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其中,“我是誰”最為重要。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各種誘惑不斷,當我們游走在名利場時,很容易忘記初心,迷失自我。這時候,我們需要停下腳步,好好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
搞清楚“我是誰”,就能明白人生的意義。而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金錢奮斗一生,臨死前,才發現自己連一根針都帶不走。可見,人無法真正擁有金錢,人只是金錢的保管者而已。一旦我們撒手人寰,我們口袋里的錢就會以各種形式流向他人的口袋。而當那個人死后,他的錢也會流向其他人的口袋,如此循環往復。所以說,金錢只能被我們所利用,卻并不真正屬于我們。
人活一輩子,不為爭名逐利,而為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才,是人生的最寶貴的財富。從本質上說,人的一生,就是體驗 “喜、怒、哀、樂、愁”等各種情感的過程。
金錢是中性的,本無所謂好壞,但一個人對金錢的貪欲太重,他的痛苦便會越來越多。最終,貪欲會讓他一無所有。為了說明這一點,書中,講了一個賽月童子的故事。
在西藏,一個窮人好不容易攢了一袋糧食。當天夜里,他把糧袋掛在房梁上,以防老鼠偷吃糧食,便。半夜,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發了一筆橫財,娶了嬌妻,生了兒子,他給兒子取名賽月。看著用不完的金錢、美麗和妻子和可愛的兒子,窮人笑得合不攏嘴。然而,就在這時候,房梁上的糧袋突然墜落,當場砸死了做夢的窮人。賽月還沒出生,就已經死了。賽月童子的傳說想告訴世人,人生如夢,如果把虛幻的東西當做真實的人生,那么注定會是一場悲劇。
看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嘲笑窮人的愚癡。殊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愚癡的一面,很多人死到臨頭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真的宛如一場大夢。
世界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們每活一天,都是在向死亡邁進一步。一個人真正擁有的,惟有當下。盡早從虛幻中醒悟,便能盡早過上真實的人生。把握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運,最終獲得自在的人生。
02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接納死亡意味著走向成熟
電影《阿甘正傳》中,母親去世前對阿甘說:“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某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的確,每個人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即便像秦皇漢武這樣的大人物,也有壽終正寢的一天。不過,有一小撮幸運兒卻能死后復生。這種短暫死亡的現象,被稱為瀕死體驗。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會對生命本身有更加透徹的認識。
《西藏生死書》中,記錄了一個瀕死體驗的案例。2008年,美國人埃本?亞歷山突患重病,在醫院昏迷了整整七天。當時,他的身體沒有知覺,意識卻很活躍。第八天蘇醒后,亞歷山大回憶說,那七天里,他的自我意識看到了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那里四周一片虛空,宇宙就像個大子宮,每個人都是小嬰兒。從鬼門關回來后,亞歷山大有了一個很深刻的體會,那就是,生命的真諦就是愛。
生死就在一呼一吸間,大多數人都沒有瀕死體驗,也不可能有像亞歷山大那樣深刻的領悟。絕大多數臨終者都對死亡充滿恐懼,一想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倍感痛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心理學家湯姆匹茨辛斯基認為,死亡焦慮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感;第二,經歷死亡時的焦灼感。現實中,人們總會把死亡和無助、不舍、恐懼、痛苦等情緒聯系在一起,這反過來讓我們更加懼怕死亡。
從臨終者身上,我們能看到生命的脆弱。但其實,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懼怕死亡本身。索甲仁波切認為,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充滿恐懼,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一旦我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意味著能戰勝一切苦難。到那時,死亡也拿我們無可奈何。換句話說,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能放下一切欲望,保持心靈的寧靜,那么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從佛學的角度看,索甲仁波切認為,對臨終者最大的關懷,是給他們愛和慈悲。為此,他建議我們探視臨終者時,不要流露出悲傷情緒,而要靜靜地陪伴他們,好好聽他們說話,摸摸他們的手,或者給他們一個擁抱。這些都是對臨終者最大的撫慰。
生命的本質是無常。面對無常,索甲仁波切說:“證悟者視生死為掌中物。”換句話說,一個證悟的人,能準確預見自己離世的時間,因此他也能看淡生死。
虛云大師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享年一百二十歲。據他的弟子回憶,他去世前,身體越來越弱,有人敦促他看醫生,他卻說自己大限將至,不用再去醫治。一天,他給弟子們說完法后,便進入了禪定狀態。過了一會兒,當弟子們重返禪房后,卻發現他已經圓寂。除了虛云大師,很多得道高僧都勘破生死,從容離世。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個人敢于坦然地接納死亡,說明他早已不再懼怕死亡。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高僧的修行境界,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學會接納無常,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03人是宇宙中的微塵,體悟生命的寧靜就能化解死亡焦慮
佛學認為,貪嗔癡是人生的三種毒藥。其中,貪指貪欲,嗔指生氣,癡指愚昧。貪嗔癡構成了自我執著,而自我執著又是人類痛苦的源頭。索甲仁波切認為,培養慈悲心,能讓我們破除自我執著,走上證悟之路。
書中,講了一個關于證悟的故事。近代藏傳佛教歷史上,巴楚仁波切和紐舒龍德這對師徒是著名高僧,他們曾一起修行過十八年。
一天深夜,巴楚仁波切和紐舒龍德在高山上修行。巴楚仁波切正在修煉大圓滿法。而此時,紐舒龍德則在不遠處打坐。在他們頭頂,繁星點點,遠處村落里,不時傳來陣陣狗吠。突然之間,巴楚仁波切內心深處被什么觸動了。于是,他決定傳法給紐舒龍德。他問了紐舒龍德三個問題,分別是,“你看到星星了嗎?”“你聽到狗叫了嗎?”“你聽到我在說什么了嗎?” 紐舒龍德一一點頭回應。巴楚仁波切欣慰地說:“很好,這就是我要傳授給你的大圓滿法?!?/p>
真正的修行人,能永遠活在當下,還能對萬事萬物都升起慈悲心。師父的三言兩語,讓紐舒龍德立刻頓悟了。那一剎,紐舒龍德終于明白了,人不過是宇宙里的微塵,隨時隨地用心感悟世間的美好,是生命的真諦。
佛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心幻化出來的,一個人的心性是怎樣的,他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人的心性越澄澈,越能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反之亦然。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愛、慈悲和智慧。
索甲仁波切認為,要修煉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習禪定。禪定時,心神要極度專注。當心不散亂時,我們整個人都沐浴在寧靜之中時,生與死已經融為一體,死亡再無無法威脅我們。此時,我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們,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正是巴楚仁波切深夜在高山修行的感悟。
死亡本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西藏生死書》里,索甲仁波切用平靜溫柔的筆調,帶領我們一起探討有關死亡的問題。他在揭露生命真相的同時,也提供了治愈死亡焦慮的良藥。那就是敬畏生命,熱愛生命,通過修煉心性,坦然地看待死亡。
《論語》里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到頭來,卻忽略了一點,即生命是一場流動的盛宴,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既要學會活下當下,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生命有限,只有把死亡的問題想透徹,才能更珍惜活著的日子。索甲仁波切說:“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別處。”一個人如果能將自我與宇宙萬物視為一體,那他就不會再懼怕死亡。生命的奧秘,在于安住當下,體驗內心的寧靜。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即便是死神,也會對我們肅然起敬。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資深互聯網人,多平臺簽約作者。熱愛讀書、思考、寫作,被朋友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鄭重申明,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