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周易》需要一些背景知識,不涉及太多歷史或者經典,只需要初中數學和初中物理就夠了,不過比較多,這里一點一點展開講。
傳說太昊帝伏羲氏,受河圖的啟發,創作了太極圖與先天八卦。
背景:
1 太昊伏羲
伏羲氏,古人認為是三皇之一,人皇,是傳說中最早的帶領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的部落首領。結合考古文物,太昊帝伏羲氏,應該當是指代一個很長時期的領導部落的稱號,大概對應了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左右),這個時期中國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被稱為玉器時代。參見6500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伏羲部落首領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麒麟+髀+北斗的墓葬(下圖)。
三皇,大多認為是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天皇燧人氏應當也是指代一個領導部落,大概對應了大地灣文化時期(距今13000-7000年)。
在距今13000年前,從非洲大陸遷徙過來的智人,學會了人工取火,以及磨制石器,將中國帶進了新石器時代。應該講,那個時候的人類和今天的人類在生物學上就沒什么不同了,思維能力應該也類似。這些智人,才是現在中國人真正的先民,他們取代了曾經在中國大地上存活了百萬年之久的使用舊石器的直立人。而傳說燧人氏就是教會民眾用火的那位首領,恰好能對應上。這個時期的先民,已經學會了數字和計數的工具,并且對方位測量也有了掌握。
2 太極圖
如果最早的“卦”出現在這個時期,并不意外。“卦”這個字出現于戰國時期,是個形聲字,是“圭”是聲旁,“卜”是表意部分,如下圖。而卦字的本意,就是用代表數字的蓍草來預測吉兇禍福,也就是所謂的占卦。而在戰國之前,預測吉兇禍福的方法還有“卜”,也就是燒烏龜殼,看看裂紋的走向,來預測吉兇。
卦字用圭做聲旁,說明這個事與天文觀測有關系。圭就是用來測太陽影子的儀器(下圖)。伏羲的稱號為“太昊”,應該是和太陽有關。《管子》和《周髀算經》都記載說伏羲最早用圭來觀測太陽影子,確定一年的天數。
在中原居住的先民最容易對空間方位和時間季節有所認識,中原大地四季分明,而且到居于四方的中央,因此也容易發展出8方的認知,并將季節細化成8個節氣。然后將一年中八個時間節點的太陽影子長度畫到一張圖上,就可以得到太極圖:
中原漢族社會一直流傳著伏羲女媧人面蛇身互相纏繞的圖像,古今有許多解讀,往往不盡理想:
宋代的時候,中原派人入蜀,去彝族人那里取回了三張圖,前兩張是河圖、洛書,被朱熹記錄下來。第三張就是下面的陰陽蛇圖,直到元代才被公開,見下圖:
彝族人以蚩尤為祖先,而蚩尤則是伏羲在東部地區的后代。伏羲部落是一個非常喜歡龍(蛇的變型)的部落,如果對照彝族的這個太極陰陽蛇圖來看,伏羲女媧圖的含義就非常明顯了:伏羲女媧的互相纏繞,更可能是從陰陽蛇圖具象而來。太極圖最初所畫的應該不是抽象的陰陽魚,更可能是陰陽蛇。陰陽蛇可能是吸收了對太陽影長觀測的結果而具象化為一個動物,最終經過不斷演化抽象成了陰陽魚。近年考古發掘結果提示,陰陽蛇圖樣的歷史非常之早,至少在距今5000-4500年就已經可以看到了,后來商周也常有大蛇纏繞的圖像,最終才被抽象成陰陽魚(下面右邊的九個圖是距今5000-4500年的屈家嶺文化出土的陰陽蛇圖)。
傳說伏羲氏的姓氏為“風”,他是通過對風和音律的捕捉以及對日影的記錄,來判定方位、時間與記錄歷法。曾經在河南舞陽賈湖出土了8000年前的律管(骨笛,下圖)。從出土的幾十個律管看,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精密的音律知識,懂得了5音階和7音階。
據記載,古人用律管(見下圖)放在八方之位,聽八方之風,結合太陽影子長度變化,來定八個節氣。
如果先民將對天象歷法的測量結果,用數字記錄,并按著八方來擺放,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卦圖”。這種卦圖,與現在所見到的八卦圖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最早在甲骨文或者銘文中能見到的卦象,就是幾個數字的組合,也叫數字卦)。
如果先民將卦圖和龜卜預測相結合,就成了占卦了。曾經在河南舞陽賈湖出土了8000年前的律管以及按著八個圖方位擺放的八個龜甲,每個龜甲內部都有若干個精挑細選的小石子,應該是用來計數的,這可能就是最早的“卦”了,與傳說和記載剛好能對應上(見下圖)。
古人通常將八風、八方、八節、八音對應起來,最終統一到八個抽象的符號-八卦-中來。
3 “卦”的出現
現在所見到的八卦,就是八個符號,每個符號里有三個位置,每個位置用實線或者虛線代表陽和陰兩種互相矛盾的性質,稱作爻。三個位置的實線或者虛線的全部排列,形成了8個符號,也就是所謂的8種“卦象”,就叫八卦(分別稱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相應的,如果用兩個爻來做排列,就有四種方式,稱為四象(稱為: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如果用四個爻排列,有16種方式,叫“十六卦”,或者“四爻卦”,這種卦在商周早期比較多,后來就不常見了。
以八卦為代表的這套卦象體系的起源非常早,但最早先民不是用實線虛線,而是用數字來表示爻,用奇數表示陽爻,用偶數表示陰爻,被稱為數字卦,在甲骨文和銘文中能見到不少數字卦。另外,在仰韶和龍山文明,甚至更早的大地灣時期全國各地出土的陶器上,也經常能看到數字卦,這些都表明八卦的出現至少在5000年之前,遠可追溯到大地灣時期。換句話說,八卦可能在伏羲之前就有了,只不過伏羲給規整成了先天八卦。到了戰國之后,數字慢慢變成了實線虛線。
陶器上的數字卦:
對照甲骨文中的數字看下:
各種甲骨文、銘文中的數字卦和疑似數字卦:
4 河圖
河圖,長這樣:
河圖的來歷,傳說伏羲受黃河邊的白馬身上的花紋的啟發而做的。遠古的時候,先民曾經使用的是一年十個月的歷法,把十個數字和天象做一個對應關系,按著不同的方位記錄下來就成了河圖,其本質與把數字按方位擺放的卦圖并無區別,可以認為河圖也是一種“卦圖”。或者也許是反過來,最開始是用數字按方位擺放來記錄天象和歷法的,所以產生了河圖,后來受河圖啟發把數字的組合也按方位擺放,在記錄天象和歷法的基礎上可以代表更多事物,所以就產生了卦圖。
總之河圖里面的點點和圈圈代表數字,分布在上下左右中五個位置,這些數字和方位與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有關,用1-4代表太陽運行,1+2+3+4=10,對應了太陽循環一周要10個月;6-9代表月亮運行,6+7+8+9=30,對應了月相循環一周要30天。用1、2代表最冷和最熱的兩個時間,冬至夏至,于是1在下2在上,用3、4代表春秋分,分別排列在左右方,這就是內圈4個數字;同樣道理用6、7代表月相的朔月和滿月,上下排列,用8、9代表上弦月下弦月,放在左右,這就是外圈的4個數字。內圈4個代表太陽,外圈4個代表月亮,這又對應了“負陰抱陽”。此外,根據彝族也有一模一樣的洛書河圖,根據彝族的解讀,河圖10個數字也是對應了陰陽合歷。
河圖至少在東周時期已經有了記載。在《禮記.月令》和《淮南子.天文》等文獻中,將數字六、七、八、九排在了與河圖上相同的方位:東方為春,“其日甲乙”,“其數八”。南方為夏,“其日丙丁”,“其數七”。西方為秋,“其日庚辛”,“其數九”。北方為冬,“其日壬癸”,“其數六”。而在《尚書·洪范》中,則記載了另外5個數字: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周易·系辭》里直接記載了:“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先民發現1-10這10個數字之間有種關系:“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中1-5叫生數,6-10叫成數,因為1+5=6,2+5=7,3+5=8,4+5=9,5+5=10,也就是只需要1-5這五個數字,就可以生成后續所有數字,這個先民最早發現的數字和加法之間的規律,也是具有了五進制的意味(古代算籌是用五進制來表示數字)。
5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就是根據“天道”(受河圖“五進制”啟發以及內圈表達太陽外圈表達月亮)推演出來的八個卦的順序(用二進制演繹),也就是從陰陽,到四象,到八卦,然后根據2的三次方的全排列的順序排列,依次給標上序號,長這樣:
或者,直接用二進制來理解,如下:
將先天八卦按生成的順序將序號標注在圖上,按1-4按逆時針排列,5-8按順時針排列(這叫“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抬頭望北極星,發現所有恒星都是“左旋”(繞北極星逆時針)轉的,低頭看大地,大地自然應該是“右旋”(順時針),而河圖里的“地數”(偶數),從2到10也是右旋排列的),就得到了“先天八卦圖”:
如果對河圖換一種解讀,由于河圖的內圈1-4代表了一年四季,四象也代表四季,因此可以按著數量大小代表陽氣多少將太陰1、少陽2、太陽4、少陰3依次排列,就得到了下圖:
進而將外圈6-9的月相考慮進去,就可以產生上面的變化版河圖,剛好和八卦相對應:太陰1可以產生坤、艮兩卦,從坤到艮,陽爻開始出現,正是月相從朔到峨眉月之象;少陽2可以產生離、巽,陽爻開始變多,正對應了月相到了上弦月、上凸月;“太陽”4可以產生乾、兌兩卦,從乾到兌,陰爻出現,剛好是月相由滿到缺之象;少陰3可以產生離、震兩卦,陰爻增加,正好是從下弦月到月晦的過程。這樣就得到了“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表示八個符號內在演化的邏輯規律,也就是從陰陽到四象,到八卦,即1生2,2生4,4生8的二進制規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叫生成規律,這與河圖數字的生成有類似之處。
后來,先民發現上面這種排列,和中國地理非常接近,于是就形成慣例了,如下圖:
推測下來,應該是先民一開始把數字組合在一起,發現了數字奇偶性的排列數規律,形成了八卦的概念,先民認為這是上天的啟示。所以八卦被先民中通天的人,巫師,用來解釋人間的事物,就形成了用數字來占卦的文化。同時先民也對天象觀察形成天象與時間方位的對應關系,形成了河圖,先民也認為這是上天的安排。而兩者冥冥之中有某種對應關系(陰陽,日月變化,生數成數,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于是就將兩者對應起來,就形成了按著全排列的順序的八卦,然后把這種排列按著天象的規律畫在八個方向上,這就是先天八卦圖。
經過千百年巫師們的不斷總結,八卦代表的事物,最后形成了一套公認的體系,易學的占卦就以此為基準,下面這個表就是解讀易經的字典了:
這里面有些比較合理,有些比較牽強。如果某個維度的事物,能夠用金字塔原理非常MECE(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分成8類,那么與八卦一定會有對應關系,只要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就可以找到具體應該如何對應,否則就會比較牽強。例如,反應家族關系的分類法,就比較系統而全面:
很久之前的古人就知道立桿測影,用圭和髀來測太陽影子來測量時間。傳說夸父逐日,應該是一個追尋最佳測量日影地點的巫師的一個傳說。依日影而將一年分成8份的歷法,將時間和先天八卦結合,就結合的非常好。據《尸子》、《史記.歷書》等文獻記載,伏羲時已有“正四時”、“分八節”的“上元太初歷”(也叫甲歷,受河圖的啟發,可能伏羲時候已經有了天干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