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的世界中只有工作,對工作可以說是全身心投入,不會考慮家庭,也不會在意親人的需要,他們不太能考慮到除去工作以外的其他人,最容易忽略的是自己的家人。為什么這樣的人,只能專注于一件事情,而不能自如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來回切換?
做這類人的家人會很辛苦,他好像是一個家庭之外的人,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孩子,一個只為事業或者工作而存在的“機器”,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行為,當你跟他爭論時,他會說:“我現在沒有能力處理家庭和生活的平衡,沒有那么多的心思放在生活上。
我身邊有朋友是這樣的,妻子對他抱怨頗多,家人也得不到他的關注,我一直在觀察并且尋找答案,今天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這本書時,忽然看到一個觀點,也許可以作為形成這類人群性格的一個原因。這個觀點就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問題理論,也就是教育上比較熟悉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
其中第四個階段是童年期(7-12歲)主要出現勤奮和自卑的沖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形成能力品質。在這個階段里,兒童主要接受的是學校教育,主要任務是學習,如果他們能順利的完成學習課程,就會獲得勤奮感,促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
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漠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唯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唯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最無思想的奴隸”。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考慮的話,可以推斷只專注于工作的這類人,在童年期階段肯定是一個在家里只被要求學習,不被要求參與家庭事務的一個人,他的童年期肯定是放學就是學習和玩,想要幫助大人做事情時,就會被大人立刻制止:快去學習吧,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你做。
還記得幾年前,社會上普遍報道關于教育的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只關注學習,家長把所有的家庭事務全包了,等孩子上大學后,甚至有的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這樣的新聞在當時挺多的,當時我們看到這樣的孩子生活自理有問題,也引發了很多議論,有的人認為沒關系,生活自理能力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會了,或者一學就會,不是什么大問題。
其實,這樣的孩子,在他的生活當中,因為被家長限制,只能在學習的圈子里活動,他的認知和目光會變得狹窄,他們被要求只關注于學習這一件事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形成一種下意識行為,下意識的只關于自己的事情,淡漠周圍的事情和人,那他們工作之后,也只會把眼光著眼于自己的工作上,從而也理解了,他們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沒有能力去做好家庭和生活的平衡。一個人只有童年期能平衡學習和生活,長大后才能平衡工作和生活。
還記得剛畢業那年,給家里人打電話,當時跟媽媽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現在覺得學習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件事情只需要付出個人努力就可以做到,是一個人的事情,而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會跟人有關系,需要處理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旦產生除個體以外的人,就是別人,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人本性是避重就輕,有惰性的,對于這類人,他們擅長的是個人學習,個人學習對他們而言是簡單的事情,所以遇到問題時,他們會不斷的用學習去掩蓋問題背后人際關系的問題。
所以從這個層面,其實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你會發現,這樣的人不會成為一家公司的老板,除非跟人合伙,他主內,只負責技術,另一個主外,負責管理和公司的發展。除非生活或者工作當中出現一些事情,讓他們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從內心想去改變。
至于怎么樣去做出改變,我還沒有考慮清楚,也許成家后的另一半能影響他,也許孩子能改變他,他們需要把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拓寬,明白人生不只有工作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時間段并不是只存在一件事情,而是很多事情是并行的,生活是多樣的,應該把注意力分一部分到生活上,當看世界的眼光拓展后,世界變大了,認識也會隨之改變,這樣的他們會更加趨于完善,從而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讓孩子存在家庭之內——做家務
回過頭再來看這樣的案例,從家庭教育方向來看,我們要時刻記得孩子是存在于家庭之內的,需要相應的承擔家庭事務,當你讓他只關注于學習,其實已經把他排除在家庭之外,那么長大后的他,自然而然也會自動站在家庭之外,因為那才是他覺得舒服的位置。
當孩子可以簡單做一些事情時,他們會有做事情的沖動,這是本能,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一定不能阻止,應該讓孩子多去嘗試,其實在嘗試的過程中他收獲的是認知的拓展,自主感的形成,主動性的提升,當孩子6歲后,可以做家務時,可以采取分工的方式來安排家務,就像我小時候,媽媽需要上班,是一名老師,所以我和哥哥的上學時間跟媽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同時吃飯,同時出發,家務事就需要同時來做,那個時候我跟哥哥的分工就是,今天我刷碗刷鍋,他掃地、收拾桌子,喂鴨,第二天反過來,再慢慢長大了,會做飯了,就開始,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刷鍋刷碗,我們家一直到現在還保持這樣的分工。
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有責任心,越來越愛家。我們都知道,我們跟一件事物產生關系,最關鍵的一點是投入,只有你對這件事情投入精力,才會關注這件事情的發展,只有對家庭有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才會越來越關心家庭。有投入才會產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