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駿馬
每天的生活看似線性,平靜和重復,沒有泛起波瀾,沒有激流險灘,更多是如水的日子。這沒什么不好,人人都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總有一些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帶著生活不同的理解敲開你的門,告訴你一段不一樣的人生。你可以接受他的饋贈,也可以婉言謝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他一樣擁有一段奇特的人生。
這個敲門人是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昨天之前壓根不知道他的存在,昨天之后發現原來他那么牛,那么博學,那么與眾不同。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生前,他出版近70部學術著作,搜集了13000只跳蚤標本,僅在1969年一年,回復讀者來信283封。俄羅斯著名作家格拉寧將他的故事寫進《奇特的一生》,被世人推崇為個人管理經典著作。但是,他并不是徹夜不眠的工作狂人,他每天睡10個小時,從來不熬夜。充沛的精力不是天生熬出來的,需要的是超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柳比歇夫是怎么做到的?他神奇之處來源于獨創的“時間統計法”。
請看大屏幕:
1964年4月7日。烏里揚諾夫斯克。
分類昆蟲學——3小時15分。
鑒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以上是什么?柳比歇夫1964年4月7日日記原文內容。完了?完了。
這算什么日記?只能算是流水賬。這有什么神奇?誰都可以做到。
是的,這看上去不難,只須每天記錄當日事件,用去的時間,就算完成了。不寫感受,沒有感情,看起來仿佛也沒有什么實際價值。柳比歇夫就這樣一記56年,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從未間斷,那怕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他依然只是記錄了這一事件,沒有多余的話。
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可以做到如此從容,淡定,仿佛超越人間的悲苦,只沉靜屬于自己的世界。他的時間統計法到底有什么用?每個月,他都要做小結,畫出列表。到年終,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不難看出,這是他的時間賬本,記錄著時間的支出。他的朋友很不解,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我對這個時間統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顯然,他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是輕描淡寫的跳過了這個問題。
讓我們共同分析分析,如果一個人56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記日記),他的內心一定有超越這件事的更大目標。這個目標是什么?作者找到了答案:終其一生,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這是柳比歇夫1918年提出一生的奮斗目標,時年28歲。他說:“這項工作在數學上看來極其困難。我起碼要過5年,等數學基礎打得好一些,到那時候才能著手完成這項主要任務。我立意要寫一部數學生物學,一切企圖把數學運用于生物學的嘗試,都將包容于這部書中。”
1918年,沒有人會注意到這位年輕人許下的誓言,沒有人在意他如何去實現。一旦投入其中,他一輩子也沒有背離既定的目標。他的生命從此顯的生機勃勃,幸福美好,在朋友們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標明確,令人羨慕不已。
在他的生命里,最珍惜的是時間,對自己的時間考慮的無微不至。他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十分明確,出門旅行,他看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他正是利用“時間下腳料”學會了英語。
清晨,頭腦清醒,他看嚴肅的書籍。鉆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后,看比較輕松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在他的概念里,休息只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切換。通勤路上,如果電車很擁擠,他一只手抓著扶手,一只手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冊子,輕松的看起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開始研究數學、哲學、生物學,后來發展到歷史、文學、音樂……
他的時間仿佛是堅硬的物質,不會無影無蹤地憑空消逝不見,不會消亡;它變成了什么,總能在日記里查到。他的時間統計法,像一張細密的網,網住了變幻無常、匆匆而過的日常生活,網住了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與之相比,我們常說一句話:忙的跟頭絆子,到頭來不知道在忙啥。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一無所知,一點都不了解。很多時候,我們什么都想到了,卻唯獨忽略了關心自己——失去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關心和興趣。
時間的載體是事件,事件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個路標。當我們想不起做過什么,當然也無法想起那一個個參與的事件,到最后,我們不去追究曾經的生活,直至不去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生活過。我們從來不會問自己,能不能拿出一個此生都覺得對得起自己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找不到自己的喜歡的,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也許我們不是找不到,而是沒有把時間真正花在自己身上。我們時常徘徊在河邊,找到的永遠是橋,走過的也是橋,卻很少想我們要去的是彼岸,是過河。
時間統計法是柳比歇夫對待時間長河的工具,他沒有把它強加給任何人,更沒有想過要推廣。他無休無止的克制自己,以此為鏡,檢查自己工作的效率和付出的時間,無論什么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完成既定的目標。柳比歇夫用一生證明,連續系統地使用時間統計法,可以幫助個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個目標,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喜歡他的一句話:誰同現實妥協,誰就是對未來沒有信心。柳比歇夫終其一生實現心中的目標,他明白自己的目標無法實現。他運用時間統計法精確的知道,在這條路上他還要付出很多年,只是他沒有時間再去完成。他做到了極致,走到了離目標最近的那個驛站。他幾乎一直從事他想干和愛干的工作,他是一個幸福的人。
一生的時間極其漫長,在一生中我們可以干數不清的工作,閱讀大量的書籍,可以學好幾種語言,可以去世界很多地方,可以飽聽音樂,可以將子女撫養成人,可以培養下一代……
如果我們自己慢慢吞吞,時間不會一直陪著我們,生活更不會等在原地。